7月6日下午,罕见高温中,河南开封的一名月收入只有四五百元的环卫工孟庆和猝死街头。当日开封市最高气温39.2℃(7月7日《大河报》)近几日的持续高温中,我们在谈论高温灾害中如何体现民生关怀、如何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时候,环卫工孟庆和的猝死,却让我们看到,在高温天气中,如果缺乏相应的制度保护措施,劳动者、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生命权和健康权将面临怎样的险境。
高温最先袭击哪些群体?人们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常常引用的一个例子来自1995年的芝加哥城热浪事件:当年7月,芝加哥热浪造成了700多人死亡。纽约大学社会学家肯林堡在研究惨痛教训后说:“必须将热浪作为芝加哥的社会灾难问题看待,因为热浪是一种主要针对穷人的特别的灾难。”2009年的印度高温灾害中,事实证明,受此灾害影响最大的群体也是穷人,分布在工人、农民、人力车夫等这些行业中。所以,当我们将高温天气刷新到一种灾害的认识,呼吁建立相应的热灾管理体系的时候,针对普通体力劳动者的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措施应是重中之重。
猝死的孟庆和就是这种群体中的一员。首先,收入低,不可能自己拿出一笔电费来开空调避暑;再者,工作条件也不允许:他们是在建筑工地户外作业的农民工、是城市街道上持续工作没有劳动合同的环卫工人,这样一些群体,他们的工作大都是以计件、计时来获取报酬的,就像孟庆和的同事说的那样,“上班要来回不停地捡垃圾,如果被检查市容卫生的发现路面有垃圾,单位会扣我们的工资。一个月工资才四五百块钱,怎么禁得起扣?”这样的工作,就算劳动保障部门和城建管理部门下通知要求在酷暑期间停止作业,在执行中也并不现实。停工几个小时或者一天,对于这些低收入群体来说都意味着很大的经济损失,甚至涉及到能否保住自己工作岗位的问题。这事实上也是一种变相的强制劳动。
这些低收入群体大都是普通体力劳动者,他们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巨大,但同时也是劳动权益保护最为缺乏的群体。高温天气下,在室内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可以拿到相应的高温津贴费,一些高收入行业甚至可以拿到高额津贴,作为变相的福利。但恰恰是那些需要在高温下作业的普通体力劳动者,因为劳动权益保护的不健全,甚至连高温津贴都拿不到。
在应对高温中,低收入群体不仅物质贫困,同时也面临着权益贫困。高温天气持续中,各地在持续出台相应的高温民生保障措施,北京提高了高温津贴、天津市的一些市政重点工程调整了建筑作业时间,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如果没有一部强制性的防暑降温立法替代那个年过半百的《防暑降温措施暂行办法》来保护普通劳动者的高温权益,同时加强工会和监察部门的力度,那么,很多规定在实施中就会落为一纸空文。
稿源:红网 作者:蔡晓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