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温考验公共管理能力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08日02:41  大众网-大众日报

  ■由于缺乏相应的立法规范,在高温等恶劣天气情况下,政府部门该履行哪些职责、采取哪些措施,就显得不清晰、不明确

  □本报记者 吴允波张国栋

  连日的高温天气,不仅仅考验着人的身体承受能力,往更深一层说,也考验着各级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以及有关机构的民生情怀。

  “天热有补贴?没听说过”

  7月7日中午 11 点,烈日当头,微风难消酷热。

  在济南历山路一个建筑工地上,数十人戴着安全帽,正在挥汗如雨地紧张施工,十几层高的楼房几乎每层都有人在忙着。“天这么热,你们不停工休息吗?”记者问一位年长的工人,这位来自历城区的张姓大爷笑笑说:“我们是干一天挣一天的工钱,停工谁给工资呀?昨天最高到了40度,我们也没有停工。”

  “天这么热,你们能加工资或者有补贴吗?”张大爷指指高空作业的民工回答说:“每天干10个小时,女的每天 70元,我这样的工种每天 80 元,在楼上作业的每天 100多。天热还有补贴?没听说过。我们工资是固定的,哪会因为天热加钱?实在热了,可能会给我们发点雪糕吃。”

  在文化东路一处工地,记者问来自东平的工人张明,这几天工地上有没有停工?张明说:“天热就能停工吗?得赶工期呀,工地上从来没有说停工的事。我们的工钱是按天付,停工我们就没有收入了。”记者问高温天气有没有避暑措施,张明说,哪有什么避暑措施,多喝水吧。又问有没有工友中暑,张明含糊地说:“我们这个工地没有听说,好像其他工地上有中暑的。”

  事实上,2007 年国家有关部门就下发文件,明确要求对高温作业的工人发放高温补贴。安监部门也规定高温天气下不安排露天长时间作业。显然,这些施工企业没有执行这个规定。

  滞后的法规

  整整50年前,我国颁布了一部《防暑降温措施暂行条例》,规定了防暑降温工作的基本原则和防暑降温的技术措施、保健措施和组织措施。这也是目前为止,我国出台的针对防暑降温措施的唯一一部法规。

  但是,该条例没有规定任何法律责任,即使有企业不遵守也难以追究其法律责任。山东蓝孚律师事务所主任孟凡湖说,“这就使得它不像一个具有强制力的法规,而更像一个文件,没有明确的处罚措施,执行效果如何就可想而知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省有关单位负责人表示,相对于劳动者日益增长的工资收入和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这部50年前的条例确实“太滞后”了,“需要重新进行更加详细的研究制定,至少是修改。”

  而在 2006 年,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省安监局、省国税局和省地税局在借鉴其他省市经验后,联合下发了《 关于调整企业职工夏季防暑降温费标准的通知》,对我省企业职工夏季防暑降温费标准进行了规定,将从事室外作业和高温作业的企业在岗职工夏季防暑降温费标准规定为每人每月 120元,全年按六月、七月、八月、九月4个月计发,列入企业成本费用。同时要求企业合理安排夏季职工工作,适当调整高温、露天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和作息时间,避开高温时段,严格控制加班加点,确保职工身体健康和生产安全。同样的,由于该通知并非地方性法规,对于不按照规定标准执行的单位,也没有制定明确的处罚措施。

  “如果企业没有按规定标准执行,职工可到劳动保障监察部门举报,由劳动保障监察部门责令其改正。”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劳动关系处程黎坦陈,由于缺乏法律规定,除了责令企业改正,也没有别的办法。并且,从目前来看,前来举报的劳动者并不多,“一是因为职工对政策了解不够,二是可能有些职工还有其他的顾虑。”

  需要填补“管理真空”

  “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出现的频次正在增加,尤其是极端高温事件。”中国气象局有关专家曾表示。

  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忠武认为,在当今社会,高温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天气现象,从社会学意义上讲,已演变为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包括立法问题、 公共政策问题、 民生问题、社会公平问题。由于缺乏相应的立法规范,在高温等恶劣天气情况下,政府部门该履行哪些职责、采取哪些措施,就显得不清晰、不明确。这是制约有关部门管理服务能力的重要因素。

  程黎介绍,从我省目前来看,对于我省的高温补贴规定,那些效益好的企业执行情况不错,效益一般的企业执行情况就差一些,还有一些企业并没有按照规定进行货币支付,转而采取发放降温茶等实物的办法代替。

  采访中有关人士坦诚,针对高温补贴这类问题,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和职责划分,有关部门的有效监管不够,也会造成某些不按规定办事企业的有恃无恐。按照目前的划分,劳动卫生安全归卫生部门负责,劳动生产安全归安监部门,劳动保障等则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职责,“容易产生管理真空”。应当整合资源建立起一套完整、高效的应急系统,及时有效地保障劳动者各种权益。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些机关事业单位和较大企业,职工享受高温补贴的比例高,而享受不到、甚至不知道高温补贴的,大多是小型的个体私营企业职工以及来自农村的打工者。对此王忠武认为:“公共政策应该照顾到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所有劳动者,体现公平的原则,这就要求政府必须有支撑公共政策的公共财政的保障。”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