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建设文化强省
羊城晚报记者邓琼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顺德是“广东四小虎”之一,而顺德的伦教,正在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木工机械基地。
没有人注意到,伦教这个地方独有的一门非物质文化遗产———莨绸制作技艺,已经悄然只剩下了一间老场子———成艺晒莨厂。
《广东省志·丝绸志》中早有记载,莨绸衣服穿着走路时会发出沙沙的声音,因此莨绸又叫“响云纱”,业界取其谐音,美其名曰“香云纱”。莨绸的制作工艺决定了它的独特品质:从山野的植物薯莨果实中榨取天然染料,反复浸泡、日晒、煮绸、淤泥涂封、水洗……一匹布经过三十多道工序才能出品。
这是一个无法追求产量、又不能向时间要效益的传统手工行业,在快速高效的商业社会走向了濒危。
到了去年,“香云纱染整技艺”正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记者再去伦教,景象早已大不相同:广东香云纱文化产业园、香云纱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已经挂牌成立;顺德多了上百家莨绸厂,成艺晒莨厂上个月成为了伦教香云纱协会的会长单位;有关香云纱染整工艺的行业标准也制定颁行。
市面上,莨绸制成的时尚服饰也为顾客们所熟知。莨绸,让顺德在发达的现代制造业之余,拥有了几分古老神秘的意趣。
这180°的大转变,源自哪里?无论是成艺晒莨厂的负责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梁珠,还是伦教街道办、佛山市、直至广东省文化厅的相关负责人,都向羊城晚报记者提到了同一件事———深圳梁子时装实业公司的梁子夫妇,是重新发现莨绸魅力、15年来坚持用创意把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到全世界的有心人。
企业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决定力量?听来还真是个新鲜事。羊城晚报记者为此专访了该公司总经理黄志华。
黄志华与妻子梁子,也就是深圳梁子时装实业公司的老总和设计总监,经历了莨绸“重见天日”的全过程。但是在采访中,他却没有任何居功和夸大,对记者提出的许多“非物遗保护”的话题并不接招,屡屡出现的是“就因为好玩”、“也是一门生意的考虑”等语句。
一场谈话下来,让人悟到,或许正是这种“无心插柳”的状态,成就了他们,和莨绸。
要把这种神奇布料用好
羊城晚报:你们怎么会跟莨绸结缘的呢?
黄志华(以下简称“黄”):很偶然,大概是1994年,有个“天意”的经销商,想用库存的一点旧面料跟我们抵货款。这是我们第一次见到莨绸。
一看,我们就傻了!我和梁子出生在浙江,浙江是中国丝绸之乡,而且我们学的是服装设计专业,毕业以后分配的又都是丝绸企业,我们的工作无论在浙江还是深圳都跟丝绸有关,没有比丝绸更熟悉的东西了!可是竟然没见过这个。活生生就放在我们面前,就是广东农村做出来的丝绸面料,祖祖辈辈都这么做。而且这个面料又那么奇怪,正反两色,一面咖啡色,一面黑色,肌理是不规则的,手感跟我们所有摸过的丝绸都不一样!
羊城晚报:当时你们就打算用在你们设计的服装上了?
黄:对,我们就是觉得太神奇了!出于对这种面料的热爱和设计师的痴迷,就不断地研究它。拿过来,摸摸索索用。因为莨绸的制作纯靠手工,因此每块莨绸的颜色多少会有些偏差,没有两块布的颜色和纹理是一模一样的。开始做莨绸的三到五年间,我们都处于亏本的状况。有50%的面料都做坏了。一件衣服如果正常需要2米的布料,用莨绸可能就要5-6米。
羊城晚报:最初这些布料就是来自成艺晒莨厂吗?
黄:对,那时候就剩他们还能生产莨绸了。我们用完那批存货,还想要,经销商就帮我们找到了梁珠师傅,那是在1995年。我们一开始生产规模小,要的很少,也就一匹、两匹,好在他是手工的,多少都能做,经常梁叔他们坐车扛着布就送过来了。
羊城晚报:你们对于莨绸的了解就越来越深了。
黄:特别是看到它的制作过程,简直太神奇了!因为我们对染整技艺的工业化生产过程是很熟悉的,染厂的工作环境都是比较恶劣的污染严重。可是一到莨绸的制作地方,完全是诗意的过程:田野上,小河,草地,凌晨开始,天上有月亮星斗,有凉凉的清风,有虫鸣,就这样开始。哇,太棒了!一直到天亮,到阳光暴晒。反复着,很有仪式感。所以越发觉得,要把这种神奇的布料用好。
将“文化遗产”产业化
羊城晚报:那你们从何时起就感觉这种老祖宗留下的东西,需要保护?需要你们帮忙?
黄:其实我觉得我们两家,不存在谁需要谁帮忙的问题,彼此都需要。没有发现莨绸,我也没有自己的特色。
羊城晚报:那你们所走的是一条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道路吗?
黄:对,我把它同我的品牌、产业通路联系起来,延续到现代人的生活中来,进行产业化,这样慢慢它就具备更多的生活价值、商业价值。如果纯粹只是个人兴趣玩玩而已,那不可能持久。
羊城晚报:那么在莨绸染整技艺的整理、传承方面,你们都做了些什么?
黄:莨绸500年来就只有黑啡两色,为了能突破单调的颜色,我们也一直尝试对它做出改良和研发。2003年我们终于开发出了天意彩莨,是非常具有含蓄韵味的色彩。这些年,我们还研发了很多新品种,比如生纺莨,这是一个南北融合的产物,就是把北方一种叫做“生仿”、也濒临失传的丝绸面料,结合莨绸的制作工艺,创制出新的衣料,漂亮极了。
要把传统的做到极致,一定要尊重它传统的积累,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作新智慧的追加。而且在产业中也是这样,经典的这一条线我们永久保存,黑咖两色的传统莨绸服装在我们的产品中还是占大头。
15年来,展示莨绸从传统布料变成现代工艺品的过程,是我乐此不疲的事情。此外,我们还牵头制定了莨绸服装和面料的行业标准。
希望同行有匠人的荣誉感
羊城晚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您的生意有好处吗?
黄:有好有坏。现在是政府调动全社会关注,那肯定是好处。坏处是,有利可图,群起而上,这个行业也容易做滥。
羊城晚报:听梁叔他们说,莨绸一热,顺德去年就新开工厂几十家,结果今年的订单连去年十分之一都不到,因为市场饱和。
黄:这可能基本成为当下商业社会的一个规律。我们只是希望,大家都来做莨绸或莨绸服装也没关系,但要用一种匠人的心理去做,祖祖辈辈要做的。这是多好的状态,包括从面料开发成成品的时候,也一样,大家各自加入各自的灵感、智慧。
“保护基地”投资3-5个亿
羊城晚报:我们知道,你们公司和顺德伦教街道办已签订了《香云纱(莨绸)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合作协议书》,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规划呢?
黄:跟当地政府一起去保护非遗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以及传承人的资源,这是很有价值的事。保护基地的思路就是,至少有一个地方不乱作,保持最经典核心的工艺传承下来。同时又要把新的传承力量也放进去,让拥有现代染整生化技术的新人去作莨绸的传承人。
前面的15年,我相当于把一项搁浅的技艺做活了、滋润了,后面15年就要把它做到极致,这也算是对当下乱象的一种对应吧。我们初步前期规划,至少800亩土地,分一二三期,逐步扩张外沿,总体投入3-5亿元。园区内初步设想会建有梁子设计工作室、莨绸创新研发基地、莨绸服饰展示艺术馆等等机构,并举办定期的时尚论坛等。我们新创了一个打国际市场的“天意”高端品牌。
羊城晚报:也即是说,这个基地是跟你们的未来生意相联系的,并不是公益地保护这项文化遗产?
黄:有公益的效果,但是也有生意的平台,这种公益才可以持久。我觉得,忘我投入反而很可怕,不可持续。我是喜欢莨绸,愿意把它做到极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