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进城来打工 仍然住“村”中——彭家湾“城中村”居民生活探访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09日08:29  贵州都市报

  

进城来打工仍然住“村”中——彭家湾“城中村”居民生活探访

  李飞在自搭棚户前。

  金黔在线讯 贵阳市彭家湾一带,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是贵阳市最大的城中村、棚户区,那里外来人口集聚、交通不便、卫生环境差、治安复杂,因脏、乱、差而名声在外。7月8日,记者对那里的“棚户居人”进行了走访。

  露天煤巴场儿童的“乐园”

  6名小孩你推着我,我拧着你,尽情地在一个露天的煤巴场里嬉戏打闹。他们双手黢黑,脸糊得像花猫一样。这是7月8日上午,记者在彭家湾三岔路口前行200米处,路边一煤巴场里目睹的一幕。

  当时还有一男一女在手工加工蜂窝煤。另一旁,是几间用木柱子和木板搭建而成的“棚户”,上面盖的是石棉瓦。透过半开半掩的木门,记者看到中间个房间里摆着的电视里放着音乐碟。

  经了解得知,这里住着3户人家,他们都是来自晴隆县农村,这3户人家都是同村人,而且是亲戚。一年前,他们在彭家湾以每月450元钱的价格租下这块空地,搭起棚户,每天生产蜂窝煤到彭家湾一带去叫卖养家糊口。

  禁用明火煤巴生意不好做

  “前几年卖蜂窝煤的生意还不错,现在城管管得紧。”正在加工蜂窝煤的李飞说,很多搞小餐饮和小吃的都不敢使用明火了,导致他们生意每况愈下。

  据李飞核算,他们每天生产的蜂窝煤,按厚薄来分有3个型号,市场价格0.3元到0.5元不等,除去成本,一个蜂窝煤利润在8分到一角钱之间。辛苦一天下来,最后除去成本可以得到50元钱左右,再除去场租、水电和一家4口生活费,几乎所剩无几。

  他们告诉记者,在晴隆老家,人多土地少,为了生活得好点,才“拼命”来到贵阳,并将小孩也带到贵阳读书。

  面对现在彭家湾即将消失和巨变,他们明白,在那里已经没有他们的市场了。他们下一步可能会往三桥或者大营坡方向转移。

   环卫工的“篱笆大院”

  在离露天煤巴场20米远的地方,记者看到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头,他正在用手上的锤子钉一块木板,眼前是他用木板围成一个圆形的“篱笆大院”,里面是一间空心水泥砖和石棉瓦房搭建的房子。经了解得知,老人叫袁新礼,今年已经67岁了,4年前,他和老伴从黔西来到贵阳彭家湾当起环卫工人,每天凌晨3点半起床,11点下班回家,这样他们已经坚持4年了,老两口每月收入在1000元钱左右。

  “照现在这样下去,也比在老家种地强四五倍。”老人说,老家条件差,种地又管不了多少钱,虽然是同样的辛苦,还不如在外面辛苦。

  老人说,他有3个儿子,老大在广东打工,老二在三桥帮人上货,老三和他一样是搞环卫工作(清运垃圾),为了不给儿子们增加负担,他们老两口出来自谋生路。

  眼前,他们居住的房子和大院是每月花100元钱给房东租的。“彭家湾马上就要改造了,看来也用不上我们了。”袁新礼说,下一步他和老伴准备回黔西老家了。

文/本报记者 姚东 图/本报记者 赵惠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