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透过汪晖事件看学术净化

  7月7日,数十名国内外学者及文化界人士在《中国青年报》上实名发布公开信,呼吁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清华大学组织调查委员会,就汪晖涉嫌剽窃问题展开调查。

  事件发生3个多月,汪晖和相关单位表现出了惊人的沉默。这本是一起非常简单的涉嫌学术剽窃事件,却并没有围绕是否剽窃、如何调查、如何处理这样的顺序进行下去。作为风暴的中心,汪晖选择沉默其实并非值得批评的理据,不说话,也是其权利之一。学术界本该自有其独立的净化能力。何况,汪晖也曾表态,希望能由学术界内部来解决。但沉默之下,暗流涌动,最终成为一桩“公案”,在学界内部引起了轩然大波。

  令人诧异的是,学术界内部没有一起来解决这一事件,反倒引发了口舌之争。很好理解,汪晖身上“公案”颇多,本次涉嫌剽窃事件,再次被很多人认为是派系之争。挺汪一派尽力为汪涉嫌剽窃开脱,指责对汪的批评不善意、不宽容;相应的是,部分学者持续呼吁应尽早组织调查。是否党同伐异,是否派系争斗,和汪晖是否涉嫌剽窃,是非常清晰明了的两个问题,搅和在一起讨论,其实把涉嫌学术剽窃这个最根本的命题给模糊掉了。

  学界有派系之争,并不罕见,任何国家学术界都存在。事实上,学术相左的派别,对对方学术上的吹毛求疵,本身也是极大的鞭策和监督。学术上的不宽容,应该被发扬光大,这其实也是学术界自我净化的推动力量之一。所以,与汪晖见地相左一方,对其的严厉批评,哪怕是别有用心,对于学术本身的净化却是有益的;同样,汪晖及其挺汪一方,大可以对倒汪一方学术上的不端行为进行揭发,而不是混淆视听从动机上怀疑别人。

  当然,光有相互的揭发、批评,是不够的,因为学术不端最终需要裁决。这就是为什么需要独立调查委员会的原因。在学术界,也许正是因为学术造假所获得的好处,和所需要担负的风险及可能的惩戒完全不成正比,纵容了学术不端行为;不仅如此,学者和学术单位之间往往已经形成了坚实的利益共同体。本来发生剽窃造假,只是个人行为,但往往暴露之后,其所在单位不愿意主动对其惩罚。

  这样的“宽容”,何谈学术原创能力,又如何能够办出世界一流大学?我们可以看到,严肃处理了黄禹锡的韩国首尔大学,在亚洲的大学排行榜上连连上升,甚至一度位列到东京大学之前。要相信,学术界有自我净化的能力,才能不断推陈出新,而不是剽窃不断。而这种能力的养成,关键还靠相关机构应该顺应和推动这种力量。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