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热帖“医院看病攻略”含金几何?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09日09:39  沈阳网-沈阳日报

  如何对付“看病难,看病贵”?网友们又开始发挥集体智慧。

  7月8日,记者在某网站病友论坛上看到,一篇名为“医院看病实用攻略”的帖子点击量破50万。这些帖子往往跟帖者众,网友纷纷大呼“长学问”。

  对于这些“看病攻略”,专家指出,确有非常实用的知识和技巧,但也难免有偏颇的观点。记者梳理这些“看病攻略”,邀请医疗界人士谈观点,希望能帮助您了解更真实、有用的就医常识。

  衣服要寒碜点儿

  打扮要土气点,衣服要寒碜些,医生估计榨不出什么油水,就可能放你一马。

  实用指数:★☆☆☆☆

  观点:沈阳某大型医院内科刘医生:那种看人下菜碟的医生肯定只是极少数。医生有时候是会了解病人的经济条件,因为治同一种病,有些药很贵,但副作用小效果好,如果病人经济条件承受不了,就要换一种。有时医生的询问也招来患者的不理解。另外,现在的体制逼得医生又会看病又会算账,这也是医生的无奈。

  看小病别挤大医院

  一、选医院

  并不是医院越有名、规模越大、病人越多就越好。再大再好的医院也有相对薄弱的科室,有些小医院也有优势科室,以下几个方面供患者综合考虑。

  [建议]

  普通病——选择一般医院:常见病可在社区医院或二级医院就诊。如经过5~7天的诊治,诊断仍不明确,或症状无明显好转,应转至三级医院确诊治疗。

  急重症——火速就近赶往大医院:遇急性心肌梗死、昏迷不醒、持续高烧、大出血、严重外伤等症状,要毫不犹豫地将患者就近送到大医院。

  慢性病——先在大医院确诊:医院级别越高,费用就越高,不同级别医院的医疗保险统筹金的起付标准也有不同的规定。一些常见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前列腺增生等,目前已有标准的治疗方案,因此可直接在二级或三级医院确诊并制订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病情稳定后可定期去附近社区医院治疗。

  二、选医生

  [建议]

  以各种方式了解专家信息,方式有:在医院网页上查或直接到医院门诊大厅查看;了解专家的知名度、职称;听听其他病友意见等等。

  实用指数:★★★☆☆

  观点:盛京医院医务部部长刘学勇:目前医疗优质资源分布不均衡,大医院、好医生都是稀缺的优质资源。这也使得患者在选择医院和医生时,空间并不大。医疗毕竟是一个高度专业化、非常复杂的学科,在选择医院和医生时,要普通患者作出正确的判断,是存在一定困难的。

  首次检查别挂专家号

  挂号

  ◆如果手中没有足够的化验、检查材料,最好先挂一个普通门诊号,经检查后再看专病门诊或专家门诊。否则挂了很贵的专家号,没说上几句还是要先做检查,想得到专家诊断,很可能还需重新挂号。

  ◆可选择预约挂号和网上挂号等方式,省去起早排队的烦恼;如必须排队挂号,要提前熟悉“地形”和就诊流程,如哪些科分别在几号窗口排队;有些医院要先填表办卡,才能挂号就诊。

  就诊

  ◆尽量避开人流高峰,选择10时后或下午来诊,人少、便于交流。一些大医院周六周日也有主任医师、专家值班。

  ◆合理安排检查,如果有几项检查同时要做,应先去需要预约的项目进行预约登记,尽可能争取提前,再去做不需预约的项目。一定要看清楚检查的注意事项,比如提前几小时服药、空腹、饮水等等。

  实用指数:★★★★☆

  观点:医大一院宣传科陈一晗:很多患者不了解就医流程,到医院就发懵,盲目排队,耽误了很多时间。这些网友总结出的经验有很多可借鉴。

  向医生咨询八大问题

  您是不是常会在走出诊室后,才猛然想起:“糟糕,我忘了问医生……”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您不妨在看病前先列一张清单,把自己的症状、病史、做过的检查、服过的药以及想问的问题写下来。

  ◆就诊时,一定要带上您的病历和近期做过的检查报告单,否则重新开化验单检查,既浪费金钱也浪费时间。

  ◆对医生准确陈述病史,把现病情、发病过程、诱因、疼痛的具体部位,伴随着其他什么不适,做过什么检查和治疗,过去有无类似的疾病发作,生过什么大病,对什么药物过敏等等,一一告诉医生。内容包括:

  (1)我得了什么病?病因是什么?

  (2)为什么要吃这种药?这药是治什么的?

  (3)怎样才能知道药有没有效?有没有副作用?

  (4)药要吃多久?这次开的药吃完后怎么办?

  (5)多长时间会好些?

  (6)不好怎么办?还需要继续用药吗?

  (7)还有其他可行的治疗方式吗?

  (8)今后应该注意什么?

  实用指数:★★★★★

  观点:盛京医院第一微创胆道外科主任吴硕东:医患之间最重要的还是沟通。病人常抱怨跟医生说不了两句话就被打发了,其实是因为后面还有很多的病人在等待,医生当日必须看完。因此,就诊过程中良好、有效率的沟通非常重要,也希望更多病人能够掌握这种技巧,当然医生也要拿出更多耐心。

  网上“看病攻略”受热捧,其实折射的是人们就医的困难和困惑。观点正不正确,仁者见仁。技巧有没有帮助,作个参考,希望能对大家有益。 本报主任记者 叶青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