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还原城市文明“碎片”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09日15:54  新民晚报

  如果将城市视作一个有机的生命体,那么它一定拥有记忆。世博园内,从中国馆的斗拱造型、印度馆的弘大穹顶到丹麦馆的小美人鱼、意大利馆的古老城墙,一道道历史的风景从过去走来。

  未来城市,如何保留并萃取记忆的精华?专家建议,不要只依赖于保留过往的遗产,也可以在新建筑中插入历史碎片来展现。更重要的是,传承城市发展中的智慧。

  巧选“展品” 勾勒历史脉络

  市政大厅的古花园的墙砖,公元75至100年;歌德故居的沙石台阶,1755年;圣十字大教堂的条状铺路石,1868年;留有狗爪印的铺路石,1989年……在德国馆,厚重的历史在10块看似普通的石板中沉淀。馆方揭秘:在法兰克福,法律上早已落实文物保护措施。虽然只是普通的铺路石,但因其浓厚的人文价值而得到了完好的保护。德国人相信,这些小小的物件同样能“让城市的历史更加动人”。

  从2007年起,同济大学建筑系主任常青教授和该校设计团队就参与了原江南造船厂、上钢三厂部分钢铁车间和求新船厂等滨江厂区的改造。如江南造船厂的飞机库成功变身为上海企业联合馆。拂去历史尘埃,复原的外观、重建的大门以及门楣上的原海军标志和立面门窗洞口无声地唤起了记忆。

  常青教授认为,这样的转变,更大的意义在于“通过工业时代的空间遗产,展示后工业时代的文明成果”。通过巧妙的方式,留下文明发展的足迹,才能让一座城市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支撑力。

  借鉴经验 传承传统智慧

  常青强调,在现代建筑的创作探索中,简单地提炼或者复制一些元素或者符号,并不能保持鲜活的城市记忆。“我们更要切实保留和理解中国传统的建造智慧。”

  他认为,中国传统建筑中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用等传统营造方式,才是建筑遗产最值得今天借鉴的精髓所在。本报记者 陆梓华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