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俄美第三国交换“俘虏” 间谍风波能否悄然落幕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09日16:09  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王姗姗、贺金喆):今天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午间话题关注近期国际热点话题——美俄间谍案。持续了10天的美俄间谍风波,终于要以双方交换间谍的方式落幕。继俄罗斯同意释放其关押的美国间谍及家属共4人后,美国8号宣布将马上驱逐10名俄罗斯间谍嫌疑人。目前间谍交换活动或许已经完成。下面我们来连线国际在线记者王珊珊。

  美俄在第三国交换“俘虏”

  王姗姗:据美联社报道,美国和俄罗斯之间的间谍交换行动8号启动。被捕的10名俄罗斯间谍嫌疑人当天在纽约曼哈顿区联邦法庭承认是受雇于外国政府的未在美国登记的特工,他们将在几个小时内全部被驱逐出境。联邦法官伍德还宣布,俄罗斯政府将释放4名为美国工作的间谍以做交换。

  据报道,这10名嫌疑人在法庭上表示认罪,并公布了真实姓名,但并没有解释间谍行为,只是承认为俄罗斯秘密工作,比如其中一人承认从90年代中期以来到现在,他使用假名在美国生活,接受莫斯科总部的指令。

  据美国官员证实,当天俄罗斯已同意释放其扣押的美国间谍及其家属共4人。据悉,交换的间谍中的一名被控充当美国间谍的俄罗斯核技术专家8日已经出狱并抵达奥地利维也纳,然后将前往伦敦。媒体认为,美俄两国为解决“间谍风波”采取了一种颇为灵活的“冷战方式”进行处理:在第三国交换“俘虏”。

  主持人:上月28号,就在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刚刚结束对美国的访问没几天,美国方面就宣布逮捕俄罗斯10名间谍,当时大家普遍的一种感觉就是,美国怎么这么不给俄罗斯面子。但是就在媒体不厌其烦地揭秘间谍案的种种细节时,美国和俄罗斯官方却对这起案子表现出了相当的冷静和克制。多少让人感到意外的是,最后案子是以这种非常平静的交换间谍的方式收场,上一次美俄高调交换间谍要追溯到1984年。那么,从美俄双方对这个间谍案的处理方式,我们能看出些什么?美俄这对冷战时期的对手,现在还把双方看成对手吗?就这些问题,国际在线记者贺金喆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俄罗斯问题专家姜毅。

  间谍风波反映美国政府内部派系对俄美关系问题的分歧

  记者:美俄间谍风波以这种方式得到解决,是不是有些出人意料?您怎么看这种方式?

  姜毅:对于美俄双方来讲,由于他们在冷战期间有过大量相互交换间谍的先例,因此他们以这样的方式处理间谍问题并不是特别出乎意料,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延续了冷战时期已有的一些经验。美俄在相互的间谍的斗争中积累了比较多的经验和处理问题的先例,美俄处理间谍的方法有一些职业性的处理习惯。

  记者:从美俄两国处理间谍风波的态度和方法上,反映出俄美关系状况是不是很好?

  姜毅:美俄双方的关系还是比较融洽,美俄处理间谍问题的方式还是反应出了双方高层的基本态度,能够低调,冷处理,软着陆,反映出双方高层对待此问题上的冷静和克制。

  记者:既然关系很好,那么当初美国为什么会首先把这个案子捅出来?

  姜毅:当初把这个事情闹的这么大,我认为反应出美国政府内部两派,“鹰派”和“鸽派”在对待和处理美俄关系方面不同的立场,更多的大家都倾向于认为美国传统的“鹰派”和坚持冷战思维和冷战做法的那一派人物,在很大程度上不认可奥巴马的改革性的外交,包括处理对俄关系时的缓和性的姿态,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应该是要给奥巴马政府某种难堪。

  记者:这起事件应该是俄罗斯的态度比较克制,因为是美国首先发难,那俄罗斯为什么会保持得这么低调?

  姜毅:这个最主要的是,金融危机以后,包括1996年和1997年,俄美关系紧绷的状态以后,应该说也不符合俄罗斯的利益,尽管双方在很多问题上都有分歧。到目前为止,这些分歧也没有彻底解决。但俄罗斯方面还是希望利用金融危机困扰美国这么一个机会,抓住美国奥巴马政府上台以后提出的改革外交的机遇,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缓和俄美关系,为俄罗斯争取内部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空间,包括吸引外资,包括与国外经济上、人文上的交流和合作,都会提供一个比较好的空间,

  记者:从奥巴马政府的角度来讲,它现在怎么看与俄罗斯的关系?有舆论就认为,美国对俄罗斯的大外交战略已经改变?

  姜毅:现在恐怕还没有一个充分的证据能够证明美国对于俄罗斯的外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从这一年多来,确实美国在对俄外交方面释放出了某些积极地信号,也采取了一些积极步骤,包括这次处理间谍案的直接涉及双边关系的问题上。但是俄美之间战略性的利益分歧、既有的老的矛盾并没有彻底的消除,应该说美国对俄政策的改善,更多的还是依赖于奥巴马政府、奥巴马本人的对俄政策的思维,而不是美国整体的对俄战略和对俄事件的改变。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