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昨日开馆迎宾 “民间宝贝”争奇斗艳金城关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09日19:21  兰州晨报

  

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昨日开馆迎宾
雕刻老艺人。本报记者 蒋生连 摄
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昨日开馆迎宾
市民参观“茶馆”一角。
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昨日开馆迎宾
市民和“兰州酿皮”合影。

  本报讯(记者平丽艳)气势磅礴的兰州太平鼓、工艺精细的兰州刻葫芦、惟妙惟肖的兰州泥塑……7月8日开门迎宾的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犹如一座琳琅满目的“民俗博物馆”,苦水高高跷、羊皮筏子、兰州牛肉面制作技艺等平时难得一见的“民间宝贝”,让慕名前来的广大市民流连忘返。尤其是设在二楼的国家级项目兰州鼓子保护基地,老艺人们抑扬顿挫的演唱,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品味。

  首日迎宾的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内人头攒动,大批市民慕名而来先睹为快。尤其是设在三楼静态复古的古金城民俗一条街,一个个硅胶制作惟妙惟肖的“老兰州人”,或品着兰州清汤牛肉面、或吃着酸辣可口的兰州酿皮……生动逼真的场面惹得前来参观的人们争相合影留念。“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复活了老兰州人的民生状态,不仅人物生动传神,而且给人以穿越时空隧道之感,对兰州的历史文化传承贡献巨大。”一位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陈列馆的二楼是国家级项目兰州鼓子保护基地,鼓子老艺人“活态”的鼓子表演,一人坐唱、众人帮腔的演唱方式,让不少市民首次近距离品味着“兰州鼓子”的魅力。兰州鼓子国家级传承人魏世发告诉记者,兰州鼓子演唱难度较大,加上没有任何肢体动作,使得兰州鼓子的传承只有“减法”,没有“加法”,目前活跃在兰州市三县五区的鼓子传人不过百人,平均年龄在65岁左右,兰州鼓子的保护传承迫在眉睫。兰州鼓子列入“国家非遗”后,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很大,对兰州鼓子的传承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兰州鼓子保护基地的建立,更是为兰州鼓子的交流传承提供了一个固定的场所。古稀之年的魏世发激动地告诉记者,“我好鼓子已经50多年了,希望能在这个平台上好好再唱几年。”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