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数字丛林里的年龄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1日02:02  新京报

  

数字丛林里的年龄问题
数字丛林里的年龄问题
数字丛林里的年龄问题
数字丛林里的年龄问题
学名为Lamellibrachia luymesi的深海蠕虫,预计寿命可达250年。资料图片

  近日,美国波士顿大学的科学家研制出通过人类基因图谱来预测寿命的程序,让人类的寿命预期成为科学界的热门话题。在引入基因科学之间,科学家们一直在用概率的方法预测人类的寿命。不过,无论如何,与各种动植物相比,人类的寿命还是“微不足道”的。

  数据

  人类寿命一直在增长

  每个人都会问:人最多能活多少岁呢?从科学上来说,现在还不知道人最长能活到多少岁。历史上有很多长寿的历史,但这些历史和传说混在一起,很难确定真实的数据是什么。根据《维基百科》提供的数据,现在有确切纪录的最长寿的人是法国的卡蒙特(Jeanne Calment),她生于1875年,死于1997年,活了122年又164天;世界上活得最长的男人是日本的泉重千代,他生于1865年,死于1986年,活了120年又237天。

  美国中央情报局《世界数据读本》(World Factbook)提供的数据显示,美国的平均预期寿命在2002年是77.4岁,在2005年是77.7岁,在2009年是77.5岁。据《卫生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到2010年达到72.5岁,比2005年增加0.5岁。

  从1840年起,男性和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都在线性增长,但是男性增长得比女性慢。大致说来,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每年都会增长3个月,这主要和生育造成的死亡率持续下降有关。“预期寿命这么涨上去,肯定会有个头”,这或许是常识,但事实是,每当有人断言预期寿命达到“天花板”的时候,它仍然在继续增长。

  美国人口调查局对于未来的预期寿命有自己的预测,它认为在2050年美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可以达到85岁左右;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能够真正克服衰老带来的种种失能和疾病。未来美国人的平均寿命预期可以接近90岁。到了2100年,美国将有530万人能够活过100岁,到了2300年,多数发达国家的平均预期寿命将会达到100—106岁,并且还会上升。联合国认为,在过去的60年里,随着技术的传播,尤其是医疗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寿命预期逐渐接近发达国家,未来可能会汇合到一个点上。不过,情况也未必这么乐观,现代社会跟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比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等是人类从未面临的挑战,可能会使平均预期寿命的增长遭遇瓶颈。

  概率

  先知死,再知生

  预期寿命的概念听起来很容易理解,但就像很多关于概率的概念一样,预期寿命比表面看起来要很复杂难懂得多。

  预期寿命并非对某人能活多少岁的预测,而是对一个给定年龄的人,还能活多长时间的预测。不过平常说起来都把这个数量加上他已有的岁数,说这个人预期能活到多少岁。比如一个50岁的人,既抽烟又喝酒,根据概率预测他还能活10年,那么他的预期寿命就是60岁。

  寿命预期的根本基础是特定年龄的死亡率。死亡率有很多种算法。一般来说,死亡率是一年内该年龄段一年内的死亡人数除以该年龄段的总人口数,比如某国2009年45岁人群的总人数是10000人,死了一个,该国2009年45岁人群的死亡率就是万分之一。综合考虑各个年龄的死亡率,可以得出一个人能活到多少岁,这就是预期寿命的计算法。这样算出一个人的预期寿命就要涉及很大的数据量,并且需要进行调整,以滤去明显的偶然因素的干扰。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平均预期寿命对于某个人的指导意义不太大,如果要做出比较准确的预测,还要对细分的人群进行考察。对人的寿命预期的首要因素是性别,因为女性活得通常比男性长。

  计算预期寿命涉及到的是未来,但死亡率却是根据过去的数据计算出来,在计算中假设未来也有这样的死亡率。所以这个数据作为对未来的预测肯定不准确。不过作为特定人群现在健康情况的反映,还是相当准确的。如果由一个保险精算师来计算某人的预期寿命,他还会对这些数据进行调整,比如根据未来医疗条件的改善把预期寿命调得更长。

  八卦

  “高知短命”其实是误会

  关于预期寿命,有很多有趣的现象。

  比如说,人的预期寿命不是从生下来就不变的,而是随着成长不断变化的。在好几个世纪的时间里,婴儿死亡率特别高,1730年到1749年间,婴儿的死亡率达到74.5%。所以刚出生的婴儿预期寿命特别低,过了5岁之后突然增高。所以以前有时候算平均预期寿命的时候把5岁以下的孩子排除在外,以减低婴儿死亡率高对其他年龄预期寿命的影响。因为儿童死亡率很高,所以人的预期寿命会随着年龄而增长。科学家们计算,在旧石器时代,人类的平均预期寿命是33岁,而过了15岁之后,平均预期寿命会增长到39岁到54岁。

  反映一个人群生存状况的“平均预期寿命”经常被滥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翟振武在《科学中国人》杂志2005年第8期上发表的《“过劳死”与群体的预期寿命》一文中就探讨了一个有趣的话题。

  当时,清华大学两个极有前途的中年教师的英年早逝,关于中年知识分子“过劳死”的问题成为热门话题。一组数据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并被大量引用:10年前我国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为58岁,比全国的平均水平低10岁,现在则降到53岁,比全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整整低了17岁,知识分子的健康状况令人堪优。不过,翟振武在文章中说,这些“平均寿命”其实是“平均死亡年龄”。这些引用的数据采样率太低,并不能反映实际情况,而且“平均死亡年龄”和平均预期寿命的区别也很大。一个群体的平均死亡年龄和这个群体的年龄组成有很大关系,如果中年人特别多,很可能平均死亡年龄就偏向中年,用它来代表这个群体的预期寿命是非常不科学的。

  翟振武还介绍说,2000年,已经活到45岁的受本科教育以上人口,男性平均可以再存活37.1年,女性平均可以再存活41.6年。无论男性还是女性,45岁的本科以上人口平均预期寿命都是高于本科以下人口的,分别高出了6.9岁和7.6岁。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