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社区卫生站来了位“洋大夫”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1日03:47  北京日报

  本报记者 方芳

社区卫生站来了位“洋大夫”

  中国血统、香港口音、英国国籍,谢吉伯的身份有点复杂。但他现在的生活很单纯,每天上午骑着辆租来的自行车,到海运仓社区卫生服务站给居民看四个小时的病。居民们口口相传:咱社区站来了位英国的“洋大夫”。

  红色头盔,黑色双肩包。早上7时50分,52岁的老谢停好自行车,准时走进海运仓社区卫生服务站。这个年纪,这副装扮,透着那么一点与众不同。

  “我在这儿工作已经半年了。”香港出生,上小学、中学;随后到英国读本科、硕士,做社区全科医生15年;50多岁又举家来到北京,在胡同里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当起了社区医生,老谢的人生经历比大多数人要丰富。

  老谢说他来北京是因为听说中国的医疗改革要“动土”了。“我想找新的挑战。”通过朋友介绍,老谢“落户”海运仓。“我到北京后也在涉外医院干过,但觉得不是我的发展方向,所以来了这里。”

  “谢大夫,我这体重一直往下掉,半年瘦了三四斤。”老谢刚坐进诊室,就进来一位年过半百的患者。“有没有经常觉得累?大便干燥么……”经过详细询问和查体,怀疑是糖尿病的先兆,“验验血糖,如果排除了再看看是不是肠胃的问题。”说着,老谢下意识地抬手看了眼表,“好,正好十分钟。”

  这是老谢在英国行医15年养成的习惯。“在那边,社区全科医生平均十分钟看一个病人,预约的病人很多,要把时间掌握好。”不过在这里,他没有那么紧张,周一到周四每天上午出诊,半天也就看十来个病人。

  “常听患者说,不爱来社区看病是因为社区医生水平低。我可不这么认为。”干了半年,老谢发现其实社区医生的水平并不低,年轻的学历都很高,年长些的也都经验丰富。老谢笑称,现在追着他看病的患者还不多,没有站里同事安大夫的“粉丝”多。

  “谢大夫人不错,看病看得细,就是说话有点口音,听着费劲……”患者对这位“洋医生”的评价很实在。比起患者这一点点不适应,老谢初来乍到,需要适应的更多。

  “这儿的患者一坐下,还没等我问,就像点菜一样,让我给他开这种药那种药。其实他之前也没吃过这些药,只是听朋友推荐说不错。我经常需要根据病人要开的药,判断他可能哪里不舒服,然后再问症状——看病程序完全是反的。”

  问患者,老谢跟别的社区大夫有什么不一样?一位糖尿病病人说,谢大夫除了一般检查还要看脚。“我把在英国的经验带到了这儿。”老谢点开电脑,里面是他在英国时整理的资料。“英国糖尿病考核用9项指标,其中包括验脚,这个在北京即便是大医院也没有,我觉得值得在社区慢病管理中推广。”老谢还自己印制了预防糖尿病足的九大要点:包括每天坚持走30分钟、不要赤足行走等,发给患者。

  老谢没透露他在英国做全科医生能赚多少钱,只说现在的薪酬比原来差很多。“但是现在刚刚起步,这些以后再慢慢考虑。”老谢说,他已经决定在这里扎根儿了。RJ181

  图为谢吉伯大夫在为社区居民检查身体。 本报记者 饶强摄 RJ194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