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寻找孙中山——— 一个城市的努力 中山市“孙中山文化工程”从学术、产业等多方面活化城市文化遗产,探索建设文化强省新路径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1日05:56  南方都市报

  

寻找孙中山———一个城市的努力

  

寻找孙中山———一个城市的努力
孙文中路的孙中山纪念堂,横匾为廖承志题。 南都记者 吴进 摄

  

寻找孙中山———一个城市的努力
日昇银铺(药铺)旧址,孙中山曾在这里宣传革命思想。南都记者 吴进 摄

  

寻找孙中山———一个城市的努力
孙中山故居前,孙中山诞辰143周年纪念仪式。 南都记者 叶志文 摄

  

寻找孙中山———一个城市的努力
为上海世博会广东馆导览小姐设计的中山装。 南都记者 吴进 摄

  广东文化的核心是近代文化,而孙中山则是近代文化之魂。孙中山文化既是中山市的文化命题,也是广东命题、国家命题,甚至是世界性命题。

  ———中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丘树宏

  真要重视,不能仅仅是中山,而是要全省乃至国家的层面重视。研究要跟上,广东还要不断宣传,民主共和是从我(广东)这里开始的。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林家有

  孙中山是海峡两岸人民都尊敬的近代英雄人物。一旦两岸重新和平统一,将证明他们对孙中山的共同怀念是有益的、跨越障碍的心理沟通。

  ———美国史学家史扶邻(HaroldZ . Schiffrin)

  中山老城区,中西合璧的骑楼、小巷仍然留存着旧日的风情,葱茏树影中,“中西药局”、“香山商会”和“中山纪念图书馆”等孙中山史迹串联成漫步路线。闹中取静的商会遗址博物馆中,展览讲述着中山侨商的商业帝国、留学先驱容闳和维新思想家郑观应的现代化蓝图。在游人眼中,这里不仅有伟人的历史遗迹,更是他的成长土壤和生活现场。

  南都记者李思磐熊雅芳

  对于中山市人陈迪秋,在这个美丽小城成长的半生记忆,时时与革命先驱孙中山家族不期而遇。她还记得儿时常常去爬树摘龙眼的花园,是孙中山侄孙、国民政府在中山的最后一任县长孙乾的官邸。这位由孙中山和宋庆龄抚养大、在年轻时曾为排球国手、抗战后解甲从政的孙家后裔,是“秋姑”(陈迪秋小名)父亲的朋友,在老城,“无人不识孙县长。”父辈们的讲述中,孙乾轻车简从,最爱去悦来街上的茶楼“张添记”叹早茶,爱点糯米鸡和排骨饭。他为中山留下了平民医院、儿童新村等民生设施。

  悦来街上,“张添记”早已不在了。然而,中山老城区,中西合璧的骑楼、小巷仍然留存着旧日的风情,葱茏树影中,“中西药局”、“香山商会”和“中山纪念图书馆”等孙中山史迹串联成漫步路线。闹中取静的商会遗址博物馆中,展览讲述着中山侨商的商业帝国、留学先驱容闳和维新思想家郑观应的现代化蓝图,让孙中山的革命生涯和建国梦想更易于理解。在游人眼中,这里不仅有伟人的历史遗迹,更是他的成长土壤和生活现场。

  这些城市人文细节的背后,就是“秋姑”与所有中山文博工作者多年坚持的工作———不仅是个人的志业,也是中山市官方力推的孙中山文化工程的一部分。该市近年来,将孙中山遗产的深入挖掘和再创造,作为城市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点———这不是会议上的高调,而是实实在在地影响了城市的样貌和生活。

  诗意的政府工程“孙中山文化工程”位居八大文化工程之首,成为该市文化名城建设的核心内容,表达了中山人的文化自觉。

  作为全国惟一以伟人名字命名的城市,中山市对孙中山非常尊敬,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山的经济社会和人文实践全面生动地诠释了孙中山思想。2007年,中山市委书记陈根楷明确提出了要把对孙中山的研究和宣传推介放在重要位置。在2008年市委一号文件中,“孙中山文化工程”位居产业文化、公共文化、民俗文化、“三名”文化、博爱文化、生态文化等八大文化工程之首,成为该市文化名城建设的核心内容,表达了中山人的文化自觉。今年6月,中山市委副书记、代市长薛晓峰到中山履新翌日,即前往孙中山故居调研。

  “广东文化的核心是近代文化,而孙中山则是近代文化之魂。在广东影响中国的人物中,孙中山是排在首位的最重要的人物。孙中山留下的政治思想与理论体系,经济思想与社会主张,军事思想与战略战术,文化思想与人文遗产,以及以上方面所体现和包含的文化元素,既印证了中国和世界的文明进程,还将引领中国和世界的文明走向。”中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丘树宏说。

  丘树宏是一位诗人,他念兹在兹的“孙中山文化工程”因此也有了几分诗意。“孙中山文化工程”由政府主导,却有着从细节入手的人文气质。中山市委宣传部和中山广播电视台策划了电视系列片《中山路》,从全国各地400条以中山为名的道路街巷,寻找历史记忆和故事,描述孙中山的强国之梦在中国实现的过程。而长篇思辨历史报告文学作品《中山路》,则从宏观历史的角度,印证孙中山当年的现代化承诺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情境中兑现。

  在城市建设上,中山人也显示了这种对历史的细致珍重。不但兴建或修葺了兴中道、孙文路、中山路等主干道,扩充了逸仙湖公园、孙文公园、兴中园等公园,还着力修缮了孙中山故居、中山城、孙中山史迹径等,而改革开放后,海外华侨捐建的孙中山纪念堂,则被定为中山市的“城市原点”。

  2009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84周年纪念日,“孙中山史迹径”首期工程揭幕。“孙中山史迹径”首期工程以孙中山早年在故乡开展革命活动及荣归故里时主要活动的遗址、遗迹为内容,在各点树立铜像、石碑,包括中山海外同志社及宋庆龄题写的“中山纪念图书馆”牌坊、天字码头、中西药局、日昇银铺、香山商会等共5个点,从岐江河边到西山寺脚下连续分布,强化老城区的历史质感。铜像没有围栏,离地不高,这种设计着意体现孙中山的“平民总统”形象和“民本”理念。这一系列文化保育的工作得到了认可,国家旅游局已将中国20世纪三大伟人故里———广东中山、湖南湘潭、四川广安,作为一条红色旅游的重要线路进行推广。

  在孙中山诞辰纪念日举行纪念仪式,本是中山市的传统。从2007年开始,中山市将纪念日一天的行礼如仪,改为一周的孙中山纪念周,2009年再改为孙中山文化周,如此一来,串联了纪念、文化和旅游三系列的50多个文化活动,活化了这个纪念日,让普通人在旅游和文化活动中,缅怀伟人,“四海宾朋、八方乡彦,从其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到伟人故里蓬勃的文化生机、跃动的文化脉搏。”孙必胜说。

  海外的足迹和记忆“到了这里,我们才了解,在海外华人心目中孙先生的地位。”

  2008年4月,为了把整理孙中山文化遗产的工作落实,丘树宏率由孙中山文化工程各方面的操作者组成的研究考察团,先后到檀香山、芝加哥、华盛顿、费城、纽约、旧金山等城市寻找孙中山文物和史迹。

  “我们一直从事孙中山研究,平时倒没有留意现在孙中山的影响有那么大。”一位参访团成员表示,他发现,他们所参访的海外侨社,无论政治取向为何,都在正厅悬挂孙中山画像,无一例外。“到了这里,我们才了解,在海外华人心目中孙先生的地位。”

  海外侨社对孙中山地位的尊崇,对“中山故乡人”的热情,让参访团成员自然联想到华侨在革命和建设中,对祖国的贡献。一些文博工作者表示,“我们为华侨所作贡献的回报性工作似乎做得太少了。比如对于华侨们对孙中山革命事业的捐款,我们是不是要组织专门的人员进行统计,建立专门的档案资料,或者用更多的宣传途径,甚至设置专门的展览馆、纪念碑,以起到纪念、教育的目的?”

  孙中山在外国人心目中的位置更让参访团成员始料未及。就连考察团的签证,都来得特别顺畅。“孙中山让我们对中国人充满敬意。”孙中山曾就读的夏威夷意奥拉尼(IOLANI)学院校长依圭希塔(DR.VALIWASHITA)先生对考察团说。孙中山另一处就学地普纳荷(PUNAHOU)学院,甚至还保留着孙中山入学的缴费单据。该学校校友、檀香山市市长汉乃盟(DR.MUFIHANNEMANN)先生,会见团友时不断强调他是孙中山的校友,当时该校毕业生奥巴马正在竞选美国总统,汉乃盟对大家说:看来我和孙中山的母校很快就要出现第二个总统了。

  在旧金山由市政府建造的孙中山雕像前,考察团遇见了一对美国夫妇,他们是一个中学的老师,专为了解孙中山、为孩子们备课而来。“他们兴奋地告诉我们,孙中山是他们心目中的英雄,他们也要到中国去寻找孙中山的足迹。”

  考察团成员发现,在夏威夷,政府非常支持华侨保护和建立孙中山纪念设施,还常常主持、参与、帮助当地许多有关孙中山的各类活动。“孙中山在美国包括全球人民中的人格魅力与人格形象,其实也是我们完全可资利用的一个宝贵资源,如果运用得好,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一位考察团成员深有感触。

  作为精神家园的故居不管故居简陋还是现代,对于孙中山的“信徒”们,这里是永远的朝圣地。

  1963年,18岁的“秋姑”到翠亨村孙中山故居工作,那时候故居还很“荒”,“只有老房子和树”。每天早晚,她和老馆长李伯新用椰衣扫帚,把门前落叶扫净。晚间,她们在孙中山少时曾经戏水的兰溪河沉下虾笼,烧烤溪虾作夜宵。

  而退休之后,作为中山市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和孙中山研究会常务理事,“秋姑”继续从事孙中山家族和华侨史的史料整理工作。近3年,她协助孙乾长子孙必胜撰写了其曾祖、孙中山长兄孙眉的传记,正在筹备出版。

  近五十年后,故居草木依旧,但更加还原了清末明初的民俗原貌,增设了民俗博物馆,整个翠亨村二三十处文物点都纳入了保护范围;另一边,建起了新的展览楼,既有岭南风情,又有明显的民国建筑典雅简朴的风格,楼里安保、温湿控制全部电子化,并且设置了收集有许多珍稀图书档案的“逸仙图书馆”,附设学者研究室。

  不管故居简陋还是现代,对于孙中山的“信徒”们,这里是永远的朝圣地。一位在这里工作近三十年的老员工回忆,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已经有大量来自台湾的游客,在台湾开放老兵大陆探亲三年前的1986年,孙中山故居就迎来了第一个客流高峰:80万人。1987年台湾记者徐璐和李永德绕道日本首次探访大陆,中山故居也在他们的路线中。

  对于孙中山的研究者,就更是如此。广东省社科院原院长、省社科联原主席张磊自称有“孙中山情结”,而孙中山故居,是他的“精神家园”,“我来过两三百次。”他告诉南都记者。如今,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成为全球收集孙中山史料最多、最齐备的博物馆,这里兼具历史纪念性和民俗性陈列展览体系,具有某种气场,很多学界的会议,学者们都乐于选择在中山举办。

  当年,老馆长李伯新踏着自行车,寻访孙中山家族的亲朋故旧,留下大量本地化的珍贵访谈资料,对于孙中山少年时代和在中山的历史径迹研究非常重要;因乡谊地利之便,这里对孙中山后裔相关人物和事迹的研究,在广东省乃至全国具有领先地位,充实了孙中山和辛亥史学研究的诸多细节。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林家有表示,广东省目前对孙中山的宣传远远不够。“孔子和黄帝,当地都做了很多工作啊。全世界都是孔子学院;我在陕西很震撼,几万人祭黄帝,很多海外参加者的路费都是主办方出,广东能这样(花大成本宣传孙中山)吗?普通人、年轻人不了解,传承不下去的。这不仅仅是立多一个铜像、盖几间房子的问题。”

  林家有认为,广东省可以尝试在基础教育中,编一些关于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地方性教材,他认为中山市已有的模式值得借鉴:“文化周可以搞,对全球华人华侨影响大,增强凝聚力;像中山路、中山公园,与普通人的生活与情感有联系;中山的慈善万人行,是将孙中山博爱精神发扬广大,深入民心。”

  海峡两岸的联系纽带孙中山既是一个政治符号,也是一个文化符号,建议国家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孙中山文化研究的作用。

  为了给曾祖孙眉写传,孙必胜在退休后与老伴从美国回到中山。他笔下的曾祖,不单单是一名革命的“捐款人”,而是一名亲自参与谋划的革命者。在寻访曾祖史料过程中,他两次去夏威夷,找到了孙眉因为不断资助革命而宣布破产之后,购买孙家房产的当地移民后裔。那位买主的儿子向他出示了在房子里发现的红木家具和一把武士刀。当孙表示希望购买回中国时,对方表示,孙中山的中国现在“分开了”,等中国人“一起了”,他愿意捐献给中国人。

  百年前,孙中山首度提出现代化的“公仆”概念:“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也。”今年,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入选全国50个廉政教育示范基地。而在海峡彼岸,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告诉张磊,每周五下午,他会与同事共读“总理遗嘱”。

  从事孙中山研究的美国史学家史扶邻(HaroldZ . Schiffrin)曾说过:“孙中山是海峡两岸人民都尊敬的近代英雄人物。一旦两岸重新和平统一,将证明他们对孙中山的共同怀念是有益的跨越障碍的心理沟通。”

  2008年4月12日,博鳌论坛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历史性地会见了刚刚当选台湾地区副领导人的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董事长萧万长,形成了“现在是一个新的开始”的共识。那一天,中山市孙中山研究考察团在纽约与中华公所(美国华人社团历史最悠久的母组织,传统上亲台湾)交流。交谈中,双方对孙中山的历史评价颇有共识,但同时也觉得过去两岸在孙中山研究与资源利用方面交流沟通太少,现在遇到了一个新的机遇。

  孙中山研究界和中山市,都认为“孙中山文化工程”有必要上升到省和国家的层面。广东省社科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李振武认为,“建议国家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孙中山文化研究的作用,从经费、人员、政策等方面来保障这一研究的正常开展,尤其是要指导大陆和台湾双方建立一个统筹协调的机制。”

  同样,中山市近年投入1.1亿多元,重建了孙中山纪念馆,但地域权属复杂,面积仅有其他伟人故居的十分之一,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形成了限制。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负责人萧润君深感困惑:“国家层面能否支持中山借鉴毛泽东故居、邓小平故居等的发展模式,由政府主导,加大投入、整合故居周边资源、扩大景区范围?”

  在不少场合,丘树宏一再表示,孙中山既是一个政治符号,也是一个文化符号。孙中山是中国的孙中山,也是全世界的孙中山。孙中山文化既是中山市的文化命题,也是广东命题、国家命题,甚至是世界性命题。中山市希望孙中山文化能够上升为广东省的文化行为,甚至是国家的文化行为。

  “即将到来的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间,更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以孙中山的名义,我们该如何做?现在,真的是一个新的开始。”参访海外孙中山文物和史迹回来后,丘树宏在他数千字的手记中如此结尾。

  文化产业个案

  中山装承载的精神

  入夜的中山市区,中山三路上的“华人礼服”总店灯火通明。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总经理陈福星正在检查一套成衣:这是一套雅粉色的女式中山服裙套装,版型精致文雅,四个衣袋上绣着繁复的篆字“贰零壹零”。“华人礼服”定制的中山装是上海世博会广东馆的官方礼服,而7月底举行的广东周,广东馆的女性导览人员也将穿着这套服装登场。“中山装本来没有女式的,是从我们这里开始才有。”陈福星告诉记者。

  2005年,在中山开设服装工厂15年后,福建人陈文铸和儿子陈福星商量着开创一个自己的品牌。陈家先祖曾在新加坡和澳门开洋服裁缝铺,对流传东南亚的各种中山装变化样式独擅专长。在侨乡中山多年的生活经验,和对本地文化的耳濡目染下,陈家父子决定主打中山装,以“华人礼服”名之。“开始不能肯定,只是觉得西装和休闲服的市场都太饱和。”陈福星说,“但尝试之后发现有这个市场。”当年的沙溪休闲服装博览会,厂里设计的十几个款式吸引来不少采购商。

  “做品牌一定要有文化导入,而中山装毕竟是唯一以伟人命名的服装,本身有着很深厚的文化积淀。我们在中山故乡做,有地理人文的优势。”五年下来主打中山装,并进行了诸多改良———发掘夏装式样,设计女装,陈福星感觉这个市场越来越大。虽然走的是高端路线,但企业规模一直在稳健发展。

  2007年,中山市启动“孙中山文化工程”,陈家的中山装品牌路线,正好与“孙中山文化工程”的文创产业思路不谋而合。“市里一直很鼓励我们把这个做大做强,鼓励我们要有创新。”“华人礼服”与市里合作,设立了中山市中山装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甚至,他们还曾经希望将“蕴涵着政治性、革命性、开放性和实用性”的中山装申报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编撰《中山装———一个时代的生命符号》一书,也是“孙中山文化工程”的一部分。该书主编、中山市文联主席、历史学博士胡波认为,“关于中山遗产,物的方面要弄清楚,理念更值得继续研究。”书中提到,这种国人熟知的服装式样,细节中却象征了一个现代国家的基本框架:不破缝的后背表示国家统一大义,门襟五颗扣表示“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宪法,袖口三扣表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口袋上的四扣则表示国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笔架形袋盖表示“崇文兴教”,四个口袋则寓意“礼义廉耻”。为了表达与伟人精神一脉相承,中山的市级领导在很多重要公务场合,穿着的就是中山装。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