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京南锣鼓巷蜕变四部曲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2日13:53  金羊网-羊城晚报

  北京晚报记者 龙露

  南锣鼓巷食住玩

  【吃喝】

  文宇奶酪 地址:南锣鼓巷49号

  一家专卖宫廷奶酪的甜品店,最受欢迎的是传统双皮奶,节假日里,小店门口的长队曲曲折折排到隔壁的胡同口。

  推荐甜品:红豆双皮奶、燕麦双皮奶、杏仁豆腐。

  咂摸 地址:南锣鼓巷106号

  店名“咂摸”有着十足北京味,翻开这里的菜单,你也能发现各种“国货pizza”,鱼香肉丝、回锅肉、宫保鸡丁、烤鸭……

  推荐菜品:烤鸭pizza、宫保鸡丁pizza。

  【玩乐】

  蓬蒿剧场 地址:东棉花胡同35号

  名字“蓬蒿”出自李白诗句“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意为普通人。这座小剧场只有80来个座位,票价80元,看完戏出来可以直接用餐。

  “沙发主义” 地址:南锣鼓巷57号

  这里晚上是个酒吧,屋里摆着60多张沙发座椅,还有40多个原木座椅,下午茶时光,很多人愿意蜷缩在沙发上休闲。有人说,店主奉行“沙发主义”,每天下午4∶30都会放映不同主题的电影。

  【住宿】

  七号院 地点:鼓楼苑胡同“七号院”

  京城四合院典型代表, 坐北朝南, 前后共三进院落, 兼有垂花门、正房、厢房、耳房、后罩房等, 四周环以游廊,旅客可在这里亲身体验传统的北京四合院。

  始建于元朝,我国唯一保存元代“鱼骨状”胡同肌理、棋盘式格局民居区的北京南锣鼓巷,曾是历代达官显贵居住之地,拥有740多年的历史遗存,汇集了元朝以来不同的建筑风格。

  新中国成立以来,南锣鼓巷历史风貌的保护曾几经曲折。到1990年,南锣鼓巷地区入选北京首批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获得东城区大量的整修资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据交道口街道办事处、南锣鼓巷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介绍,南锣鼓巷在改造提升过程中,采取了小规模渐进式整治方式,既没有大规模地推平重建,拆除破旧的胡同,也没有只保护不发展,或只发展不保护。

  预告,本栏目将于下周刊发杭州推行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的稿件,由《钱江晚报》供稿,敬请留意。

  1 1949-1976年,两度严重破坏

  “文革”与唐山大地震是改变南锣鼓巷面貌的两个重要节点。前者损毁了大量文物,对南锣鼓巷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后者破坏了四合院的规整格局,使违章建筑遍布南锣鼓巷各个角落。

  曾从事街道、居委会工作近40年的80岁南锣鼓巷社区居民王士秀说,“‘文革’时候闹得挺凶的。1966年开始‘破四旧’,胡同里的门墩、牌楼、砖雕都被红卫兵给砸了,都是有几百年历史的好东西啊。香饵胡同、土儿胡同、沙井胡同的女儿墙、石碑,在当时是‘封资修’,也被砸了。”十年浩劫让南锣鼓巷元气大伤,所受损失至今没有精确数据。

  1976年,文革的阴影还未完全散尽,唐山发生大地震,北京受到影响,大量房屋倒塌,道路受损。46岁的南锣鼓巷社区居民王京刚回忆,当时自家的房子墙面倒塌了,大家都住在临街搭设的简易棚里。房子修好后,居民们搬回原来的住宅,但是临时简易棚没有拆掉。此后,南锣鼓巷地区的小窝棚快速增长。

  76岁的老居民曹素珍证实说,“当时人们没有‘私搭乱建’的概念,人口增长迅速,孩子要成家没房子住,只能自己动手在屋外搭棚,房管所也没办法。”传统的四合院变成了只留狭窄过道的大杂院,为日后的风貌保护、环境整治埋下了隐患。

  2 1978-1995年,确立改造典范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鼓励个体经营,南锣鼓巷开始出现个体户。家住南锣鼓巷29号的居民程其友,当时将自家临街私房改成小饭馆,做起了包子生意。据记载,那时南锣鼓巷街面上30多种与居民生活相关的行当都齐全,基本具备了商业街的雏形。开店做买卖热潮,为这条古老巷道增添了活力。

  1992年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确立,交道口街道联社开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当时参与发展“三产”的居委会主任之一的马德芬说,居委会发展“三产”的收入中,40%需要上交街道,“南锣鼓巷经常是交最多的,上世纪90年代初期时一年就能交5万元。”

  上世纪的90年代,南锣鼓巷经济上取得较好发展的同时,入选了北京市首批历史文化保护区。以南锣鼓巷为代表的老城区风貌保护和四合院民居改造成为政府、专家关注的话题。其中,最典型的是菊儿胡同四合院改造工程。

  1990年,在北京市政府支持下,由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主持设计的菊儿胡同四合院住宅工程一期竣工,基本院落由两三层楼房住宅围合而成,既继承了北京传统四合院形式和胡同体系,又吸取了公寓式住宅楼私密性的优点。1992年,这一工程被授予年度“世界人居奖”。现在,除了原来的居民外,这里还吸引了40多位外国人居住。英国人吉姆在这里住3年了,“我喜欢住在这里,既有老北京的感觉,住起来又很舒服,很方便。”

  3 1996-2006年,两次综合整治

  南锣鼓巷被列为北京市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后,东城区投入大量资金,对其进行多次整修和环境综合整治。

  第一次环境整治从1997年开始,持续了半年多,对南锣鼓巷街面进行了整修,在地下铺上钢瓦管,确立单行线。在南锣鼓巷当了近20年社区居委会主任的马德芬忆述,她刚到南锣鼓巷时,那里由于没有下水道,下大雨时,雨水都流进两侧胡同里,居民一出院门就是大水坑。“这次改造后变化很大,街上没有积水了,堵车情况也缓解了很多。”

  2006年至2008年,进行第二次整治。东城区政府、交道口街道办事处投资3亿多元,先后实施了规划编制、市政道路铺装、雨污管线改造、煤改电、院落修缮、商业街提升改造等多项工程。其中,万庆当铺西墙、原洪承畴部分旧宅和水准点石碑得到了较好的还原。

  据交道口街道办事处、南锣鼓巷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介绍,南锣鼓巷在改造提升过程中,采取了小规模渐进式整治方式,既没有大规模地推平重建,拆除破旧的胡同,也没有只保护不发展,或只发展不保护。其最大的价值在于至今还保留着元大都时期的胡同肌理,以南锣鼓巷为中心轴线,两侧各分布着八条相互对称的胡同,成棋盘式,规模宏大,保留完整,里坊制的建筑思想在这里得到充分展现。

  4 2006年至今,定位文化街区

  近年来,依托胡同、四合院的历史人文特色,南锣鼓巷陆续出现了一批酒吧咖啡馆、特色工艺品店、创意工作室、会所客栈等文化休闲旅游业态,形成了以胡同四合院为肌理、历史文化为底蕴、安怡静雅为品位的人文环境,吸引了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的游客,成为一张新的北京名片。

  入驻已有十年的“过客”是南锣鼓巷上资格最老的酒吧,现在这里每天人来人往,生意好得很。店主海燕介绍,1999年,“过客”只是开在胡同里的一间40平米的小店,为背包客提供一个歇脚、聚会的地方,“当时的南锣鼓巷就是一条普通巷子,夏天有光着上身的‘膀爷’在胡同里晃来晃去,冬天各家门口都码着蜂窝煤,煤烟熏得整条巷子永远有一种洗不干净的灰色味道。”

  据了解,为了让南锣鼓巷能够真正形成与三里屯、什刹海酒吧街有所区别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交道口街道办事处实施了政府商业业态优化补偿政策,即通过置换、限制、招商等方式,鼓励符合街区定位的商务休闲、艺术品交易、文化创意等行业入住,扩大其商业经营规模,并对所支持产业给予资金扶持。通过政策引导,至今集聚了125家中外商铺,南锣鼓巷建管办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入夏以来,南锣鼓巷日均客流量已过万。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