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安得公租房千万间——透析重庆公租房建设的取舍之道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3日01:46  华龙网-重庆晚报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最热的话题当属社会公平,而社会公平在现实中的典型映射,首推住房。在重庆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上提出的“民生十条”,建设公租房首当其冲。其实,修建公租房所带来的,还不仅仅是让百万中低收入人群有房住那样简单——

  上个月,北漂了5年的马柯,选择回到重庆。

  “在北京西四环买套房不吃不喝要100年。”北京的高房价让马柯无可奈何。

  “在重庆,房价按5000元/平方米算,月入4000元,买套90平方米的房子,即便用一半,存一半,也顶多20年就可供完一套房子。”

  “最关键的是,在前期原始积累买房资金期间,还可以租住公租房。”马柯说。

  公租房不仅是解决“夹心层”的住房问题,又是为重庆广大劳动者构筑的“温暖窝”

  按照公租房的制度设计,其租金控制在市场价的60%以内,租赁期最长为5年。

  “这种住房模式,特别适合我们,不会透支我们未来的收入和发展前景。”马柯说。

  市委市政府计划,未来3年,将建设3000万平方米,50多万户公租房,成本低、租金低、环境好、交通方便的公租房将成“夹心层”的“政府福利”。

  市长黄奇帆认为,减收“土地财政”的收入,只是一笔小账,真正的大账是由此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譬如,过去几年,由于房价飙升,一些城市投资环境变差,“逼”走了众多就业者和创业者,从而转走其他城市寻求机会。

  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胡星斗认为,重庆建设公租房相当于改善投资环境,可吸引更多企业到重庆投资,进而有利于发展地方经济。由此增加的财政收入,或许远远超过在公租房方面的支出。

  他算了这样一笔账:近10年,重庆主城区将增加人口400万,如400万人都就业,按年收入4万元计算,拉动消费则高达1000亿元之多。

  此外,作为我国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田和内陆开放高地,重庆更需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胡星斗表示,重庆的决策者看得很远,主动放弃卖地生财的小账,在投资环境、民生工程方面多投入,藏富于民,为民生财,政府的利益和全社会的利益都能体现在公租房中。

  公租房是对我国供房体系的一次反思,它让政府手握大批房产,足以抗衡市场,把控房价

  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我国实行的住房供给是计划经济的公房配置体制,老百姓自己不用买房。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开始实行土地批租,到1990年代,商品房的供给体制逐渐成形,这为解决我国居民住房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一旦住房成为商品,便兼具了投资属性,其价格也开始随着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一大批中低收入者被推到了市场之外。

  市国土房管局局长张定宇认为,完全由政府保障和完全市场化都存在缺陷,住房供应实行双轨制是必然的。有一部分市场不能解决的,政府要用“计划”的方式来配置资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重庆大批量建设公租房,正是对我国传统供房体系的一次反思。

  其实建设保障性住房,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已有十分成熟的经验。

  从上世纪的1973年开起,香港政府开始实行十年建屋计划,增加公屋数量。截至目前为止,香港公屋的平均月租为1320元港币,有超过了200万人租住公屋,约占香港总人口的1/3。

  而在新加坡,也有84%的人安居在政府投资修建的公屋中,商品房的购买者主要是收入较高的二次置业者、投资者或者是外国公民。

  在对中国香港和新加坡进行考察调研后,重庆市政府提出了“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的思路。“低端这部分依靠政府来保障,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家庭可以购买市场的商品房,但是对于高端部分要有所约束。”张定宇说。

  这样做的好处是,巨量的公租房给重庆市提供了一个房价调控利器,可以“间接地抑制房价过快上涨”。

  “我希望重庆至少有1/3的群体由政府提供保障房,另外2/3则让市场的力量去配置。先按这个比例来,到一定阶段,过五六年,如果保障规模还需加大,就提高配置比例;如果规模过大了,就减少。”重庆市市长黄奇帆说,这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检验真理”。

  公租房是一种惠及大众的公共产品,它特质是处处散发“公”的清香,毫无“私”的味道

  21岁的甘建文已经离开家乡四川,在重庆打拼了6年。

  去年年底,甘建文在南坪万达广场对面的刘一手火锅店找到了一份保安工作,每个月拿到手上的差不多1300块。

  “店里本来安排了宿舍的,不过我觉得住起来不太方便,就搬了出来,我租了一套房中的一间。”甘建文说,那个房间原本是书房,面积只有9平方米,放了一张床和一个两开门的衣柜之后,就只能勉强容下一个小桌子,一台小电视。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房间,甘建文每个月得交350元的租金,还要另外缴纳水电费。

  对这样的居住条件,甘建文很不满意:“现在离结婚什么的还太远,不过万一老家来个亲戚,总要有地方给人住吧。”

  就在甘建文困惑的时候,政府计划推出公租房的举动,让他看到了希望。

  重庆公租房在全国率先打破城乡和内外差别,不设户籍限制。凡年满18周岁,在重庆有稳定工作和收入来源,单身人士月收入2000元以下、家庭月收入3000元以下,就可申请公租房。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维新认为,这个规定,向社会释放出“大公无私”的信号。不设户籍限制意味着,无论是重庆的住房困难家庭,从学校毕业后已就业却无住房的毕业生,还是农村或外地来渝务工的人员都可提出申请。这是给参与重庆建设的人,最好的公平公正待遇。

  公租房不仅可租,还可买。按照有关规定,在租房5年后,租房人就可申请购买。

  有了买卖,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利益输送,如商品房的价格是6000元/平方米,公租房可能卖3000元/平方米;但5年后,周边的商品房可能升值到10000元/平方米,如果公租房按这个价格卖出去,谁卖谁就发了横财。

  如何遏制这种情况?

  张定宇介绍,公租房租了几年以后,如果租房者有购房需要,可以按经济适用房的价格标准购买。但买了之后,这个人住了几年想离开,想把房子卖掉,那么只能卖给公租房管理局。回购时的价格,还按照现行的经济适用房价格执行。

  刘维新认为,“通过回购堵住出口,买卖公租房的人发不了横财,就没人想要来牟取暴利了。重庆的做法很是聪明。”

  公租房覆盖人群广,建设数量大,如何筹措大量资金保障公租房建设?且看重庆的“取舍之道”

  对于公共租赁建设最关键的资金问题,重庆早早地做好了准备。据估算:建设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成本约为2000亿元。

  钱从哪里来?靠财政?

  且看重庆的取舍之道。

  先看“舍”。

  重庆有关公租房建设优惠政策明确指出,公租房用地以划拨方式供应,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免征城市建设配套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而其租售也免征营业税和房产税,政府收购、改建住房作为公租房的,亦免收相关税费。

  基于此,重庆市的公租房建设成本中一大部分并不需要财政直接支出。以重庆市主城区2000万平方米的建设量计算,成本约为1000亿元,但这一“免征免收”政策可直接减少500亿元的资金投入,也就意味着重庆只需再支出500亿元资金。

  而500亿元分摊到10年,政府每年仅需投入50亿元。对于重庆这样一个年财政收入上千亿元的城市来说,压力并不是太大。

  “取”则是重庆策略的另一张力。

  早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市长黄奇帆便建议证监部门运用创新方式支持地方发展,在资本市场开设公租房债券。他表示,因为公租房有每年的租金收入做保证,这种债券一定会成为最优秀的债券品种之一。

  据了解,重庆今年计划投入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资金75亿元。目前,市财政已拨付5亿元,中央资金到位6.2亿元,国家可批准住房公积金贷款30亿元,下半年度还可争取部分中央资金。此外,还有8家银行提出意向性贷款额度160亿元,人寿保险也有参与投资的意向。

  市国土房管局副局长孙力说,公租房建成后,完全是一批优良资产,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改善民生方面,都将是一个深得民心的重要举措。除了保险公司给予资金支持,重庆方面也在积极争取贴息或者延长偿还年限等中央的优惠政策。

  公租房稳定的租金回报,也引起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关注。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已经亲自批示,组织调研组赴渝考察公租房的建设。这对于重庆的公租房建设而言,无疑将是又一大利好。重庆日报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