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千年不遇洪水突袭青海 “旱地”亦需学“治水”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3日16:34  国际在线

  新华网西宁7月13日专电(姜辰蓉、王博)今年6月份以来,原本易发旱情的青海却“一改常态”,许多地区遭受到洪涝灾害的袭击。有着“戈壁新城”之称的格尔木,这个青海最干旱的地区,汛情尤为严重,遭遇了千年不遇的洪水。

  对此,很多人感慨:“没想到青海这块‘旱地’也会发这么大的水!”专家则指出,在气象变化的背景下,“旱地”也需要学习“治水”之道。

  一改“旱”态 青海各地大水频发

  今年的夏天,让长久以来适应了青海高原灿烂阳光的人们有点陌生,6月以来,雨水接踵而至,更令人没有想到的是,雨水不仅阻挡了阳光,还给青海各地带来了严重灾害。

  7月1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因短时暴雨引发洪涝灾害。州府所在地玛沁县大武镇积水严重,部分路段交通中断,一些民居进水,房屋受损;7月5日,青海省兴海县龙藏乡突降阵性降水,山洪暴发;7月6日,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发生强雷阵雨天气;7月8日,强降水又造成青海省治多县聂卡河出现险情。

  进入夏季以来,格尔木市持续出现较强降水,引发山洪暴发,导致多处引水渠道和引水设施被毁,格尔木河、那陵格勒河等多条河流堤坝出现险情。7月6日,格尔木地区温泉水库超出洪限水位,并且水位持续上升,防汛抗洪形势严峻。而这座水库距格尔木市127公里,距青藏铁路直线距离仅40余公里,一旦溃坝后果不堪设想。

  “目前青海省已有多条河流发生超标准洪水,格尔木河流量出现超2000年一遇洪水标准,达到789立方米每秒,湟水河干流最大洪峰流量达到450立方米每秒,接近百年一遇洪水标准。”青海省水利厅厅长于丛乐说。

  据青海省政府统计,截至目前,此次洪涝灾害涉及青海全省22个县(市、区)64个乡(镇)。5.4万人受灾,因灾遇难28人、失踪3人,部分农作物受灾、牲畜死亡,部分乡村公路毁坏,24个村供电中断。

  气候异常“前所未有” 水利设施“先天不足”

  “今年1月至5月还在报旱情,谁知6月开始就出现持续强降水天气。”青海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戴升说,“应该说,持续降水,尤其强降水是造成青海各地洪涝灾害的一大原因。”

  据气象资料,6月1日开始,青海大部降水偏多,与历史同期相比,柴达木盆地大部、环青海湖地区、青南部分地区降水偏多1倍至6.3倍,其中柴达木盆地的降水量更是创下历史最多极值。

  资料显示,6月青海省月平均降水量为76.7毫米,较1971年至2000年的平均值偏多二成。自6月下旬起,青海省22个气象站出现大面积连阴雨天气,范围广,降水量大,持续时间长,在历史上实属罕见。

  说到气候异常、汛情严重,青海省气象局副局长王莘连续用了三个“前所未有”:旱涝极端,汛期提前,前所未有;6月青海全省平均降水量偏多,多个台站创历史极值,前所未有;灾情之集中,损失之严重,前所未有。

  戴升指出,5月中旬欧亚环流形势调整,青海省上空多低值系统活动,雨季开始,特别是进入汛期后,极涡位置偏向东半球,西伯利亚和孟加拉湾低槽非常活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又偏南偏西,冷暖气流在青海省上空汇合并长时间维持,这种南北系统的有利配置是造成青海省大降水、连阴雨天气的主要原因。

  在极端异常的气候面前,青海省的水利设施成为防汛抗洪的薄弱环节。水利部门的统计显示,青海全省目前154座水库和涝池中就有120座属于病险,占到总数的78%。对此,前来青海指导工作的水利部副部长刘宁指出,青海省的小型水库由于先天建设不足、经费短缺、维护不到位,许多处于不良运行状态,增加了安全隐患。目前,格尔木温泉水库就是一座典型的病险水库。

  于丛乐指出,客观说来,防灾减灾基础体系存在薄弱环节,工程隐患不容低估。青海省河流整体防洪标准还不高,防洪体系还不完善,尤其是中小河流和中小水库防洪能力较弱,病险水库和险工险段点多面广,不仅不能很好地发挥水库的防洪减灾效益,而且还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同时,非工程措施体系仍不完善。一些地方监测和预测预报能力偏低,防汛预案体系不够完善,预案启动还不够及时,防汛投入不足,抢险专业队伍建设滞后,应急手段不强。

  “旱地”也要学习“治水”之道

  千年不遇的洪水,拉响了青海省防汛抗洪的警报。

  7月8日,青海省政府下发紧急通知,启动《青海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并实施二级响应。要求各洪涝灾害较为严重地区政府,以及青海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立即进入应急实战状态,全力以赴做好救灾工作。同时,格尔木的防汛抗洪也在紧张进行。

  针对青海省入汛以来大面积洪涝灾害,防汛抗旱经费短缺的实际,水利部已会同财政部紧急下拨防汛抗旱资金2000万元,专门用于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堤防加固与损毁水利工程建设。

  同时,针对青海水利设施防灾减灾能力薄弱的问题,水利部要求青海在提高应急防汛抗旱能力上下工夫。专家指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旱地”也需要学习“治水”之道,完善设施,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积极应对突发灾害。

  王莘建议,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应积极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布局气象观测网站,填补站点空白,做好防灾减灾的气象预警。目前,气象部门仅与大的水电站有专项气象服务联系,今后可以考虑覆盖中小水库。

  王莘说,青海省州、地、市首府所在地除西宁外,城市抗灾如排洪等能力很弱,稍稍出现大的降水,就容易引起灾害。因此,应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抗灾能力的设计标准。

  一些水利专家建议,应对各类水库、险工险段、重点河段进行一次拉网式检查,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进一步加强监测预报预警,掌握防汛抗洪工作的主动权,并使水库安全度汛工作制度化,严格执行水库汛期运行调度计划。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