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广州故事”复活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4日04:06  大洋网-广州日报

  

“广州故事”复活
“广州故事”复活

  《三家巷》原型及拍摄地在六榕街再生

  “建设文化强省迎接省委十届七次全会”

  《三家巷》、《虾球传》、《羊城暗哨》……广东及广州的文学界及电影界,曾经出过许多在全国甚至世界有过重要影响的作品。这些作品,构成了几代人不可磨灭的对“广州故事”的记忆。

  如今,这些“广州故事”所描绘过的场景,正在城市改造的进程中逐渐修复,许多故事依存的广州社区风貌和城市风情得以重现,“广州故事”复活了。

  文\图 记者罗桦琳

  蒙蒙细雨中,昏暗的路灯下,一条长长的巷子,有水洼的青石板路面通向巷子深处,路面上,是身穿白色衣裙的美丽女孩区桃,区桃消失在小巷深处时只有16岁……

  新中国成立初期,许多人对于南国的潮湿城市广州的最初印象,来自欧阳山的《三家巷》。《三家巷》通过广州市一条巷内三户人家三代人之间的纠葛,生动描绘了中国革命的来龙去脉,反映出从辛亥革命至解放战争时中国的社会结构。三家人阶级地位对立、经济地位悬殊,但又是近邻、世亲,关系微妙复杂。当中描写的革命青年周炳,以及年纪轻轻便在游行中牺牲的工人阶级代表区桃,更是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最难能可贵的是,该书将革命故事穿插于广州社会风情描写之中,既是一部历史教科书,同时也是广东文化风情的百科全书。”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州文艺批评家协会荣誉主席黄伟宗多年来一直从事广东文化尤其是文学研究,对于书中所描写的广州风情,几乎倒背如流:“例如当中写到,区华带5个孩子到长堤外看龙船,又带他们到海珠戏院买‘木椅’票子看戏,又如对于春节花市、拜年场景以及人日、乞巧、观音诞这些节日的描写,都是广州特有的。”

  《三家巷》不仅写了粤地风情,同时也推广了粤语文学。“因为欧阳山提倡‘东南西北调’,在文学中推广地方话。他使用普通话与广州话互相补充的方法写作,在广州话后用普通话词汇补充意思,既使人感觉出‘原汁原味’,体现出地方风情,又能令人容易理解。”黄伟宗介绍,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三家巷已经有了英文版本,还被编入外国人所写中国文学史中。

  (下转A7版)

  (上接A1版)故事中所写的三家巷,如今又在何处呢?黄伟宗说,上世纪50年代时,广州真的有三条三家巷,分别位于中山三路、河南及西湖路,不过如今全部消失了。据说,当年欧阳山的小说连载推出后,羊城人人争买报纸看,为此欧阳山还特别办了“竞猜”活动,让大家猜猜小说中所写的三家巷在哪个位置,不过一直未解开谜底。

  目前,广州选择了六榕街作为三家巷原型及拍摄地,这个选址是否与原著所描写的最贴近呢?“按照作者的描写,三家巷应该在越秀区与荔湾区的交界处,应该就是如今的西门口附近。西门口的西边是西关,东边是官府地,选址在此可以兼顾不同阶层的描写。另外,小说中提及三家巷在当时大公报、文汇报办公处的附近,也就是现在的六榕街。”黄伟宗分析。

  如果说《三家巷》反映的是广州的“陆上风情”,《虾球传》则最能反映广州的水上风情。上世纪40年代的香港,下层少年虾球独自离家闯世界,误入香港黑社会,当马仔,作扒手,搞走私,蹲监狱,历经劫难与艰辛。后流浪中偶遇游击队成员,渐渐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他率领流浪儿巧夺机枪,加入了游击队,开始了新的人生里程。作品于上世纪40年代末在香港报纸连载后即引起强烈反响。作品于上世纪40年末在香港报纸连载后,立即引起了强烈反响。后来又被改编成话剧和电视剧,通过舞台和荧屏为更多人所熟悉,至今享誉不衰。

  黄伟宗告诉记者,《虾球传》的作者黄谷柳本身是芳村人,因此十分熟悉疍家。“虾球与艇家妹的恋爱故事,将疍家风情描绘得淋漓尽致。如今西关水上人家已经基本上岸,这部小说中的描绘成为研究疍家历史的重要材料。”

  记者近日访知,广州的疍家其实并没有完全“消失”,在荔湾区花地湾一带及海珠区赤岗涌上,仍有为数不多的“水上人家”,他们仍在船上居住,每日除打渔、织渔网外还会自己修补渔船。附近一些楼盘小区居民,时不时会花钱上船体验“疍家”生活。而荔湾区目前的白鹅潭项目,也有展示“水上人家”生活的计划,有望能将广州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疍家风情展示得更完整。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