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少红:名著应该是染不黑的

  7月11日, 2010 ELLE风尚大典在上海举行。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剧组以持续高涨的曝光率,走上了红地毯,一心要和时尚挂起钩来。不过当记者将新版称作“时尚版”《红楼梦》时,近日和媒体周旋不已的导演李少红却不假思索地回应——“我没说是时尚版,是你说的,明天不要又断章取义了! ”

  “看来总是让人不舒服了”

  红地毯开始前,一袭黑裙的李少红偕同少年宝玉扮演者于晓彤和黛玉扮演者蒋梦婕进入专访室,接受媒体访问。刚坐下,房间里的射光照到了眼镜片上,她说了一声:“这里坐着不舒服。”换边坐下,发现射光犹在,遂无奈表示——“看来总是让人不舒服了”。

  访问正式开场,第一个问题是一位北京媒体的记者发问,如何看待地方媒体对《红楼梦》无中生有的批评与质疑?李少红接过话头,郑重表示,现在只有四川一个地方播完了,随着各地陆续播出,所有的一切会随着大家完整地看完后明朗化,不需要她再多说什么了。这位记者紧接着又要她对“网络标题党”提出自己的看法,她还是不紧不慢地表示,因为拍摄的是名著,这样的现象也许会更突出,而名著需要大家一同来维护。她说:“名著就是名著,应该是染不黑的。 ”

  “铜钱头也是时尚啊”

  当然曹雪芹的《红楼梦》和李少红的《红楼梦》肯定不是一回事。前者不能被染黑,与后者实际上毫无关系,这一点,经过近期以来和媒体的周旋,李少红肯定已经了然于心。尽可能说自己想说的,避免谈及自己不想谈的。当专访室里的其他记者想继续追问时,李少红却请记者们吃了闭门羹:“今天是时尚活动,就多说时尚吧,我们《红楼梦》也很时尚啊。 ”

  对于电视剧《红楼梦》的“时尚”,李少红的理解是,《红楼梦》原著里体现的就是曹雪芹那个年代的时尚,“我们在古典的基础上也加入了很多现代的东西,因此是古今结合”。而对于受到颇多评论的“铜钱头”,李少红毫不含糊:“当然也是时尚啊,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才做了这个造型。”不过一直对电视剧的时尚范儿侃侃而谈的李少红,在听到记者称该剧是时尚版的《红楼梦》时,却突然指着第一个提问的北京记者说:“你不要说是我说的,一会又要说是我说的了,就像她(指记者)刚才提的断章取义,别明天报纸出来又断章取义了! ”

  “拍黛玉之死有先锋意味”

  网上众多帖子关注“黛玉之死犹如赤裸”一幕,不少网友指此幕看不到悲痛与怜惜,却看到惊悚与色情的味道。当然也有网友力撑新版的黛玉之死比旧版更真实。

  此前在广州的媒体见面会上,对网友指责“黛玉之死”,李少红淡定表示:“这是忠实原著的处理。”

  李少红承认自己这段处理有“先锋”的意味,她说:“我们花了很大精力来拍这一部分的戏,观众对它有很大的期待。有人觉得像马拉之死,我觉得网友眼尖的人还是挺多的,那天我在网上一看,我觉得他们都太有文化了!我们这版‘黛玉之死’更具现代感,我想表达和倾诉的东西都在里面,对我一个搞影视的导演来讲,想表达的不是语言,而是画面。大家解读到的东西,被感动或被震撼的,用一些方式表述出来,就是我想达到的效果。”

  黛玉的扮演者蒋梦婕则称,自己不在意网友怎么评论,因为平时很少会关注网上的评论。对于李少红对这一段重要剧情的诠释方式,蒋梦婕称,导演艺术感很敏锐,剧组演员们很尊重,所以就根据她的要求一步步把戏演下来了。

  对话

  “赚了一亿?太低估我们了!”

  “喜欢才拍”与“忠实原著”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曾在访谈中说“不爱读红楼”,那为什么要翻拍《红楼梦》?

  李少红(以下简称李):你没亲耳听我说过,便相信这是我讲的?我不可能说过我不喜欢《红楼梦》,现在有什么压力让你不喜欢一样东西也要去拍它?拍了让我发财、让我声名大噪?这些对我来讲都不需要。一定是我喜欢才拍,这是我创作的前提。

  1968年我看《红楼梦》这本书时在书后面写下“这是一本封资修的书”,这要联系那个批判《红楼梦》的年代,这是屈于当时政治的压力而写的。我当时还说了一句话:我是一边写笔记一边看书的。那时我只是用个人的角度、孩子的眼光去判断。为这件事我背了很久的黑锅,现在要澄清。

  1968年之后,几十年下来,我从《红楼梦》中看到的东西是有变化的,当时我和这些小演员的年纪差不多,是有选择性地去看他们的故事,随着年纪增加,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想法,这三年来我一直沉浸在这本书里。

  记:你的话中最多的一句是“忠实原著”,这种忠实是否有点矫枉过正?

  李:如果不是面对一部名著,对艺术家来说翻拍是有很多发挥空间,但这本名著写得特别好,拍它本身的内容对我来说已经很过瘾,我不觉得乏味。它的娱乐成分也很多,有很多夸张幽默的手法、现代的手法。曹雪芹成为文学巨匠,让我心服口服,让老百姓感受他的艺术手法,我觉得也是一件好事。

  关于小演员们的演技

  记:小演员的演技受到了大量的质疑,你怎么看?

  李:其实我们的前期准备功夫做得很充分,全封闭半年集训,内容也很丰富,就像让孩子们上了一次“红楼梦的大学”,从琴棋书画、仪态、文本、台词等方面,专家多方位地给他们培训,强度非常高。此外,选拔演员时,我们也是从全国各大艺校的孩子中选的,他们不可能是从零开始,他们是受过艺校熏陶的,只要再在文学素养上冲刺一下,就可以了。

  记:几个小演员里,演黛玉的蒋梦婕受的质疑较多,你怎么评价她的表演?

  李:在几个主要角色里,黛玉是唯一没有分少年版、成年版的,这个由很多因素造成,不是一开始就这么想。但最重要的是梦婕给了我一个信心,觉得她是可以的,如果她没有这样的潜力,我也不敢下这样一个决心。我觉得梦婕有一种非常特殊的味道,很有个人特点,她的骨骼是很典型的古典骨骼,轮廓不是很清晰,圆圆的,中国人的审美,尤其清朝红楼梦人物谱,里面画的人不论胖瘦、高矮、年龄,都有一个特点,脸型非常不鲜明,是平的,另外还有小丹凤眼。梦婕眼睛的形状也很古典。黛玉这个角色大家得慢慢看,真的需要品味,她的变化实际上是所有人物里最大的,表演空间也是最大的。

  记:网上有传闻说新《红楼梦》在卖片的过程中已经赚了一个亿了?

  李:不止了吧,太低估我们了!但是这确实不是我说了算,因为我不是发行方,我的工作是把它最大价值化。

  评谈

  中国人的《红楼梦》

  锋子/文

  李少红最近比较烦,费尽心力,奋斗五年的作品《红楼梦》一播出,就引来一片骂声。骂什么,怎么骂,姑且不论,倒让我想起了三年前采访一位著名编剧的时候,他说过的一句话:红楼梦最好不要去碰,谁碰谁傻。

  当时不太明白那位成就卓越的编剧的意思,直到现在,似乎才明白,《红楼梦》这部作品和中国人的心纠缠得太紧,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宝黛之恋的情结,都有一个家族兴亡的感叹,都有一个出走方外的冲动。一部《红楼梦》,好像已经不是一部文学作品,它已经是每个中国人心中最敏感,最贴近,最难以释怀的快乐憧憬和悲苦体验。而且,一旦在自己的心目中有了一个自己的红楼梦,它似乎就会成为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地,对它的每一个细节的不同,似乎都要触动许多人的敏感神经。

  从“五四”前后的索引派和考据派的争吵,到上世纪80年代唐德刚和夏正清的争吵,到最近刘心武“秦学”引发的争吵,关于它,争吵从来没有停止过。

  也许,李少红在接拍这部戏的时候,有一点少年式的不知深浅。她用力用心,她太想把它拍好,拍成经典。笔者很认真地看完了李少红的红楼,我不敢说这已经成为了一部经典,但是我至少可以说,李版的红楼是迄今为止,最完整地表现了原著的作品,场景的美轮美奂和服饰道具的品质和精致,也是空前的一部。

  如果我们把对李少红版《红楼梦》的讨论仅仅停留在“王夫人的年龄”“黛肥钗瘦”“宝玉的瘦脸”“铜钱额装”这样的层面,是否太流于表面?用一句模仿“一千个人的心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话,说“一千个人的心里就有一千个贾宝玉”,就可以把许多诘问打回去了。

  想说的是,李少红在最终答应接拍《红楼梦》的时候,一定有一个因素给了她许多的自信,这个因素就是“不差钱”。现在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了,让艺术家有了前所未有的气魄,就像当年王扶林接拍《红楼梦》,也是中国的改革开放蓬勃发展的时候,艺术家一定也有一种心潮澎湃的冲动。

  其实,按照唐德刚先生的说法,中国明清以来白话小说得到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南宋以来,城镇逐渐步入都市化的结果,唐德刚认为,《红楼梦》是这一转变过程当中的定型之作,是中国小说走向现代化文学的一部巨著。

  李少红在中国经济高度繁荣的时候,有了高度的自信,有了大的气魄,拍出了浩大气象的新版《红楼梦》,这件事情本身,就是有意义的。

  至于飞来的无数砖头,少红先生大可不必在意,因为,这正好说明,我们所有的人,我们这个不差钱时代的人,在曹雪芹的面前,依然有许多无解和困惑,我们可以去触摸这部伟大的作品,但是,我们无法去穷解其中的许多奥妙,这也从反面证明了《红楼梦》的伟大。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