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爱”与“美”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4日06:34  解放日报

  栾吟之

  “沉浸爱河中的人,常常忽略对方真正的需求,而我们恰恰急需在亲密关系中变得更加豁达、更加大度,并且学着去尊重、包容和奉献。”“什么样的人喜欢独处?他的内心世界极其丰富,善于寻找生活乐趣并且付诸实践。”……

  这样的“人生感悟”,并非节选自某篇网络博文,而是复旦大学“80后”陈果老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的授课内容。一门让许多学生“昏昏欲睡”的本科基础课,被陈果讲得优美而富有诗意,喜欢她的学生还把上课视频和课堂笔记上传至互联网。一夜之间,陈果成为网络红人,她的“语录”也在各家论坛广泛流传。

  这位“另类老师”,让人联想到一部美国经典电影《死亡诗社》里的主人公。影片讲述的是,以高升学率闻名的美国威尔顿预备学院新来了一位文学老师约翰·基廷,他一改沉稳凝重的教学风格,让男生在绿茵场上宣读自己的理想,带领学生成立“死亡诗社”,于幽深山洞中击节而歌。基廷老师的“语录”也不少,他常说:“医药,法律,商业,工程,都是高贵的理想和维生的必需条件,但是诗,美,浪漫,爱,这些才是我们生存的原因。”

  现实中的陈果被学生称为 “模特姐姐”,虚拟中的基廷曾被影迷评为“最理想班主任”。两位老师受欢迎的根本原因,并非道理说得有多深奥玄妙、思想“含金量”有多高,而是用了一种更优美、更人性化的方式循循善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精神领域的思考。

  反过来想,文科课程领域宽泛、内涵丰富,本该使授者和听者都感到有滋有味、身心愉悦。但长久以来,这些课程因缺少“美的教育”而“味同嚼蜡”,也让陈果这样的老师变得“以稀为贵”。目前,国内许多中小学校,美术课、音乐课等大多只是唱唱歌、画画图;高等学府里,思想道德修养课、理论课等这类文科课程“翘课率”很高;而在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美育”被称为“零点工程”,是一门与其他主课地位等同的“核心学科”,老师鼓励学生写诗、创作音乐、甚至组建艺术团队,教育者认为,“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体验能力和感受能力,还能帮助拓宽想象力和创造力空间,有着超乎实用技能的重要作用。

  何谓“美育”?在笔者毕业的南洋模范中学,坚持数十年开设一门“美育课”,教学生如何举止优雅、如何欣赏古典音乐、如何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虽然与高考升学无关,却是笔者毕业多年后印象最深、获益最多的课。使人欣慰的是,学校秉承“不唯分”教学理念,将“美育课”坚持至今并列为必修课。只是,这样的课程在全市乃至全国范围里都屈指可数。

  实现“美的教育”,除了要有学校办学理念的支撑,还需要心怀情感的老师。夏沔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与美同源,没有“爱”的教师,无法真正懂得“美”,只有心怀人文关怀,才能指引学生通向审美、智慧之路。陈果老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她18岁时困惑很多,非常希望有28岁的人指点自己,而如今28岁的她,只想与学生分享曾有过的困惑,让18岁的他们少走几段弯路。

  但愿课堂上多一些陈果老师,多一些基廷老师,给我们的思政教育添加些许“爱”与“美”。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