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一体化,供排水会否拖后腿?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4日06:55  深圳晚报

  

一体化,供排水会否拖后腿?
特区供排水一体化进程中,供水一体化先行了一步。图为龙岗区南坑水厂。

  7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扩大到全市,宝安区、龙岗区纳入大特区范围,长期居住在宝龙两区的深圳人开始憧憬美好的特区一体化新生活。专家认为,特区一体化的关键要看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是否一体化。近日,记者对宝龙两区供排水现状调查发现,特区一体化正在加速,而供排水一体化的现状令人担忧。

  怪象

  1这边供水有多,那边供水还缺

  目前,深圳全市共有水厂81座,其中街道1万m3/d以上水厂58座、村级水厂23座,总供水能力约为690万m3/d,水厂平均供水规模约为8.5万m3/d。深圳水厂数量众多,却多数互不连通,供水能力总体过剩,有200多万立方米的富余,而局部供应不足,有的地方供水还缺。

  我们不妨拿深圳周边的国际城市作一个比较。先看东京,供水人口1300万人,供水面积1200平方公里,与深圳相当。但是东京只有11个水厂,就满足了需要;再看首尔,供水服务人口1042万人,供水服务面积605平方公里,比深圳略少。但是水厂只有6座;香港供水人口700万人,供水面积1066平方公里,水厂有21座,算是较多的,但是也只有深圳的四分之一。

  这些国际城市的集约化供水水平高,可以提高主力水厂的供水设施利用率、保障供水安全和降低运行成本。香港、东京和首尔的水厂平均供水规模分别为23万m3/d、63万m3/d、133万m3/d,远高于深圳的平均供水规模(8.5万m3/d)。这说明深圳特别是原特区外离实现集约化规模供水尚有较大差距。

  原深圳特区内有水厂8座,数量和规模适当,而宝龙两区大大小小的水厂多达70多座,这些原特区外村级水厂数量多,规模小,建设标准低,水处理工艺简陋,供水设施利用率低,经营成本高,同时供水安全保障及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不高。

  造成这种怪象的原因在于深圳全市供水资源缺乏整体规划,缺乏统一优化调度,这边供水有多,那边供水还缺。目前,宝龙两区还有相当地方没有喝上自来水。这不能不说是特区一体化的一大难题。

  国内外部分城市集约化供水一览表

  香港 7001066 48721 23 51

  台北 250272366573 54

  新加坡400626107618 104

  首尔 1042 6058006133101

  东京 1300 1200 69611 63 109

  大阪 263222243381 74

  深圳 1450 1953 670(690) 58(81) 12(8.5)34(24)

  (注:括号内为含村级小水厂统计数据)

  城市 供水人口供水面积 供水能力 水厂数量 水厂平均规模 水厂平均服务

  (万人) (km2)(万m3/d)(座)(万m3/d)面积(km2)

  2污水管网没建多少,还没人管理

  有供水就有排水,污水的收集和处理是城市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深圳原特区内自2001年底在全国率先实施供排水一体化改革以来,排水业务获得了飞速发展,污水处理率由改革前的56%提高到了88%,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近3年来的污水处理综合达标率更是超过99%,为优化城市水环境、树立良好城市形象起到了积极作用,也有效提升了民生净福利水平。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原特区外排水管网建设和运营管理严重滞后,污水处理率目前仅为65%。

  目前,宝龙两区污水管网覆盖率低,污水收集系统不完善,建成污水管渠仅有近1000公里,不少道路没有设计污水管或没有按照设计要求配套建设污水管。更为严重的是,即使这些污水管网建好了,也没人管理,或者管理混乱。

  据了解,由于建设初期缺乏统一规划,宝龙两区的污水管网虽然是由政府投资建设的,但是交给街道办和旧村管理,由于缺少投入和经费,实际管理处于缺位状态,不仅排水系统凌乱,排水管网不完善,而且分割分块,互不连通,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管理。目前,关外雨水、污水混流现象严重,除宝龙两区中心城区的新建小区外,大部分地区的排水管网仍存在严重的雨、污混流情况,不符合我市雨水污水分流的排水体制。

  “这一现状与宝龙两区日益加快的城市化步伐极不匹配,影响了城市形象与投资环境。”在前不久举行的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上,深圳水务集团董事长于剑不无担忧地表示。

  呼吁

  供水企业应“上水管下水”

  自2001年市政府将排水业务合并到水务集团之后,原特区内的供排水实现了一体化,由此带来原特区内供排水事业的稳定发展,水务集团也因此获得了供排水一体化运营的丰富经验。由此,市政协委员、水务集团董事长于剑建议,借鉴原特区内的经验,以宝龙两区深水宝安水务集团、深水龙岗水务集团、深水光明水务公司等3家水务企业为平台,将原特区内供排水一体化运营的成功模式移植到原特区外,在宝安、龙岗以及光明新区推行供排水一体化。

  具体来说,先将原特区外由政府投资建设的污水处理厂BOT项目分别委托深水宝安水务集团、深水龙岗水务集团、深水光明水务公司等3家水务企业管理运营。再将原特区外的排水管网分别委托深水宝安水务公司、深水龙岗水务集团、深水光明水务公司等3家水务企业管理运营。

  于剑把这一供排水运营模式称之为“上水管下水”,即供水企业在通过市政供水管网将自来水送至终端用户的同时,也有责任、有义务收集和处理好污水,承担起企业应尽的责任。

  “如果政府信任水务集团,将特区供排水一体化的重任交给水务集团,水务集团将迅速提高原特区外排水服务和管理水平,为改善市民生活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助力。”于剑表示。

  相关新闻

  供水一体化先行一步

  宝龙两区供水资源整合初见成效

  记者蔡志军报道 在特区供排水一体化进程中,供水一体化是先行了一步。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主导和市国资局推动下,深圳水务集团顺利实现了对宝安、龙岗两区供水资源的整合。时间过去了3年,目前整合已初见成效,在供水安全保障、漏耗控制、水质提升、服务质量提高、规范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整合前,各街道水司供水管网互不连通,不能实现联合调度功能,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很低,市民关于高峰期水压过低、甚至没水的投诉频繁。整合后,为迅速改变这一状况,深圳水务集团委托上海市政设计院编制《深圳市供水系统整合及建设专项规划(编制项目)》,并依据规划成果全力推进街道与街道之间供水管网的互联互通,共投入约9800万元用于管网的新建与完善,极大地提升了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水压不足的投诉大幅减少。

  整合前,由于两区水厂众多,总体来讲工艺水平比较落后,管理水平也比较低,导致出厂水水质极不稳定,经常有超标现象。整合后,水务集团通过建立健全水质保障体系、对严重影响水质的设施、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加大管网“死水”的排放等工作,水质状况有了明显改善。2009年,宝安出厂水浊度为0.11NTU,比2007年0.16NTU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管网水浊度为0.21NTU,比2007年下降16%;2009年,龙岗出厂水浊度为0.2NTU,比2007年0.42NTU大幅下降,管网水浊度为0.30NTU,比2007年0.45 NTU有所下降。

  供水资源整合的目标是通过供水业务的特区一体化运营,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供水水质、服务、水价、规划与建设的“五个统一”。要实现这一目标任重道远,宝龙两区居民希望市委市政府在加快推进特区一体化的进程中,大力推动供排水一体化,从而提升居民在供排水方面的民生福利水平。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