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将新生分层有损教育公平

  愤愤不平的家长王先生给记者打来电话诉苦,他的孩子今年刚进了某公办中学,前两天学校分班了,全体统考后,分了“重点班”和“普通班”,他对学校的分班方法很有意见。这几天,在一些教育论坛上,关于分班的帖子也格外多,家长们纷纷表达了对新生分班的担忧。

  这种担忧来自两方面,一是各校分班的依据不过硬,各校多是凭进校前的一次“素质测试”或“摸底考试”的分数决定取舍,如王先生所说的这所中学,考300分以上的分到“重点班”,300分以下的分到“普通班”,这种单纯以分数衡量学生的素质可靠吗?二是进了“普通班”的学生能否与“重点班”学生享受到同样的教育资源,尤其是在师资的配备上,能保证公平公正吗?此种担忧不无道理。

  笔者做过教师,也面临过儿子的分班问题,完全能够理解此时此刻新生家长的忧思。在此,笔者要旗帜鲜明地表达一个观点:不赞成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实施分层教育。

  众所周知,义务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是普及性(另外是强制性和公共性),这就决定了义务教育与选拔教育、精英教育有着本质的不同,也就是说,它不仅仅是单纯的升学准备阶段,因而义务教育在教育思想上应以大众教育、全民教育为方向,体现“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念。但受传统教育价值观影响,一些学校偏重强调教育的筛选功能,热衷于基础教育领域的选拔性教育模式和精英式教育,直言之,即应试模式。

  就上述新闻来说,尽管校长不承认分重点班和普通班,但从该校教师的谈话中可知,学校确实是像家长反映的那样分了重点班和普通班,目的是为了因材施教。他说,为了提高升学率,学校办几个重点班、实验班,狠抓学优生,一向是学校重高升学率的保障。一语道破天机,凡是分重点班和普通班的学校,名义上是为了因材施教,实质是抓高升学率。

  那么,这样的分班教育真是因材施教吗?非也。孔子倡导的因材施教的本意有三,第一,对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第二,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第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进行教育。其前提就是“知人”“识人”,教师必须通过“听其言”“观其行”,详尽细致地认识了学生的特点才能开始因材施教。但现在的教师只把“材”理解为“分数”,仅仅将学生的考分作为“知人”的唯一条件,单纯以考分高低来给学生排队,这不叫因材施教,只能叫因分施教。

  这里必须厘清一点,分数固然能反映学生部分智力差异,但也不全面。初一新生的可塑性很大,他们的智力尚处在成熟发展中,有早慧的,也有晚成的。且不说根据一次“素质测试”的分数判定学生的智力差异不公平,即使综合多次考试分数来区别学生智力水平高低也不科学。高考状元的分数够高了吧?按说他们的智商也属一流,成就自然也应最高。可调查报告显示,1977年至2008年32年间的1000余位高考状元,没发现一位是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于预期。

  以因材施教为名对新生实施分层教学,听起来冠冕堂皇,其实违背教育规律,危害教育公平。有鉴于此,浙江省教育厅去年10月发文,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以各种名义分快慢班、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希望正在或明或暗假借因材施教之名对新生实施分班教学的学校严格执行省厅的规定,推行平行班教育,确保教育公平。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