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透视俄罗斯新发展战略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4日10:41  国际在线

  本报评论员/雷思海

  世事如棋局局新。真相和道理深藏在每天发生的海量时事动态背后。《天下纵横谈》透视政治、经济、文化三维视野,贯通国内国外两个大局,每周一次为您抽丝剥茧,显现新闻本质。

  本期为您分析近来一段时间,美俄关系的变化,以及俄罗斯的新大国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对美妥协与退让 俄下决心改善俄美关系

  ●俄外交部:希拉里称俄占领格鲁吉亚领土无根据

  中新网7月8日电:据俄新网报道,俄罗斯外交部7日表示,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7月5日访问第比利斯期间声明“俄罗斯占领格鲁吉亚领土”没有任何依据。

  希拉里5日在第比利斯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代表美国总统表示拥护格鲁吉亚领土完整和主权。她指出,美国继续“呼吁俄罗斯履行萨卡什维利和梅德韦杰夫在2008年8月12日签署的停火协议,该协议规定停止占领阿布哈兹与南奥塞梯,撤出军队并使它们返回到冲突前所在的位置”。

  ●俄总统赦免西方间谍

  路透莫斯科7月9日电:俄罗斯新闻社9日报导,俄总统梅德韦杰夫签署法令,释放4名充当西方国家间谍的囚犯,以换取美国释放10名俄罗斯间谍嫌疑人。

  俄新社报导,梅德韦杰夫的发言人齐玛科娃表示,梅德韦杰夫签署法令释放了扎普罗斯基、瓦西连科、苏佳金和斯克林派这4名因间谍罪入狱的囚犯。根据交换协议,美国将把被捕的10名间谍嫌疑人遣送回俄罗斯,俄罗斯将把四名间谍送往西方国家。

  评:7月9日,载有被美国驱逐出境的10名俄间谍嫌疑人的车队从俄罗斯的多莫杰多沃机场驶向莫斯科市区;同时,4名被莫斯科释放的俄罗斯人在维也纳机场搭上了美国飞机,飞机稍后抵达伦敦,其中两人留在英国,而另外两人继续搭飞机前往美国。

  至此,这宗冷战以来最大的间谍交换案画上句号。但是从交换双方的人员层次来看,美国用“菜鸟”级的俄罗斯特工,换走重要核专家,很明显,俄罗斯在这宗交易中吃亏了。

  不仅如此,这次间谍案结束出现的时机如此巧合,它出现在美俄两国总统的一番非常友好的会晤之后,而间谍案解决的速度又是如此之快,让人感觉仿佛美国抓这些非专业的俄罗斯间谍,目的就是为了交换回自己的情报人员。

  在7月6日的《天下纵横谈》中,评论员曾经指出,近来美国在俄罗斯的势力范围内,包括在乌克兰、波兰以及格鲁吉亚所做出的这些动作,其目的是警告俄罗斯,所有美国曾经向俄罗斯让度的利益,美国都可以同样再拿回来。

  美国此举是压迫俄罗斯在中亚方向,向美国让度利益。但是,迫于本身的战略利益考虑,在中亚方向,俄罗斯并无多少向美国出让利益的空间,除了象征性地派遣直升机前往阿富汗之外。

  因此,在间谍事件上,俄罗斯对美国的要求进行了非常明显的妥协。甚至有可能是主动让这些俄罗斯间谍“被抓获”的,其目的,就是要向美国释放善意。

  俄罗斯的这种妥协,与其温和对待美国在中东欧以及格鲁吉亚等问题上的指责,显示美俄关系,出现了一种新的动向。在此,我们不妨再看下面两条消息……

  要走出“资源立国”的死胡同 俄有求于美欧

  ●俄罗斯成功发射一颗美国通信卫星

  新华社7月10日电:俄罗斯赫鲁尼切夫国家航天中心发言人博布列涅夫10日宣布,俄罗斯于当天晚间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发射场成功发射一颗美国通信卫星“EchoStar-15”。

  “EchoStar-15”为新一代电视直播卫星,寿命15年,发射升空后将通过DISH Network直播卫星系统为北美地区的用户提供电视直播服务。

  ●俄罗斯内部报告发出亲欧美信号

  本报综合消息:华尔街日报日前报道称,一份秘密报告显示,俄罗斯计划转向更加实用的外交政策,旨在与美欧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以帮助其落后的工业现代化。

  这份方案详细阐明了由克里姆林宫以往奉行的更具对抗性路线进行转变的计划,并特别赞扬了美国总统奥巴马政府采取的与莫斯科更加合作的态度。该报告详细阐述了梅德韦杰夫去年11月在每年一度的议会致辞中呼吁的外交政策方针。梅德韦杰夫说,打肿脸充胖子是没有意义的,外交政策应有助于使俄罗斯不发达的经济现代化。

  评:当美国在格鲁吉亚问题上指责俄罗斯,并在两国发生最大规模间谍交换案的同时,俄罗斯还是替美国发射了商业卫星。这幅景象,倒是俄美关系新动向的一个比较好的写照。

  这个新动向,即是俄罗斯为了发展其现代经济,摆脱掉资源立国的帽子,愿意向美国降低姿态,在一些西方所关心的问题上,不再表现出咄咄逼人的姿态,而换取美国以及西欧对俄罗斯经济现代化予以大力支持。

  这一点,在《华尔街日报》的这份报道中,可见一斑。这篇报道所提到的报告,虽仍如以往对美国试图保持全球主导地位的企图进行了谴责,但对奥巴马政府对俄关系具转变性可能表示欢迎。梅德韦杰夫希望,俄罗斯经济不再依赖石油及其他天然资源,而是更加依赖高科技业的发展。而他所说的一句话即很值得有心人回味:现代化及创新的源头在西方,而非东方。

  对俄罗斯来说,经过前苏联解体后的多次经济和金融危机之后,俄罗斯领导人最终确定,外交不是为某种虚无的大国感觉服务,而应该为俄罗斯的经济现代化服务。作为对原油出口有严重依赖的俄罗斯,这次金融危机已经让其领导阶层发现,这种能源和资源主导型经济的脆弱所在。

  而要实现俄罗斯经济的现代化,市场和技术中的绝大部分,都离不开美国和西欧。因此,如果对美国妥协有利于实现俄罗斯经济现代化的目标的话,俄罗斯会这样选择。

  为振兴远东地区经济 俄罗斯一再敲打日本

  ●日本表示抗议俄罗斯军演

  中新社7月8日电:日本官房长官仙谷由人7日晚表明,不希望择捉岛军演影响日俄关系。他说,“我们要把这两个问题区别对待。”

  7月5日,针对俄罗斯近日在北方领土择捉岛的大规模军事演习,日本方面进行了正式的外交抗议。

  ●俄通过设立“对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法案

  共同社7月8日电:俄国家杜马(议会下院)2010年7月7日审议并以赞成多数通过了一份新法案,将日本签署第二次世界大战投降书的9月2日定为二战结束纪念日。

  这项法案实际上是制定对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评:俄罗斯这次在北方四岛举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也好,通过“对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法案也好。这两个动作,就是瞎子也能看出来,都是直接冲着日本而去的。在试图缓和与美国和西欧关系的同时,俄罗斯在此时却选择了对日本强硬,相信日本方面也感到了俄罗斯的压力。评论员认为,这番压力是有原因的。

  那就是日本对俄罗斯远东的经济建设,一直采取虚与委蛇的态度。一直以来,俄罗斯对远东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一直深为担忧,因此希望日本、韩国、中国能够帮助其远东地区实现现代化。

  然而,在中国表示了极大的合作兴趣后,俄罗斯却并不急于推进中俄合作,而是希望日本、韩国能够参与进来,以平衡中国的影响力。

  为此,今年4月,俄联邦总统远东联邦区全权代表伊沙耶夫专程访问日本,获得了日本的承诺,日本将帮助俄罗斯远东地区实现经济现代化,参与远东地区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

  但是,在日本新首相上台之后,日本舆论又提出,只有先解决日俄之间的领土问题,才能谈到日俄的经济合作。

  如此一来,日本的这一承诺又将打水漂。因此,俄罗斯此次大规模军事演习,以及专门设立“对日战争胜利日”,从某种意义上来看,都是对日本的一种警告:如果日本不参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经济建设的话,俄罗斯是不会相信日本改善两国关系的诚意的;而且,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经济建设,完全有可能撇开日本。对此,日本会有什么反应呢?不妨先看右边的两条消息……

  俄罗斯的远东现代化战略

  ●俄罗斯韩国在日本海举行联合反恐战术演习

  俄新网7月7日电:俄罗斯与韩国7日在日本海开始举行联合边境战术演习。此次演习目的主要是为了打击走私、恐怖主义以及搭救遇难人员与船只。

  此次演习的地点距离韩国墨湖港口不远。

  ●日俄拟建天然气厂

  新华网北京7月10日电 日本与俄罗斯同意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联合修建一座液化天然气工厂,每年向日本输送500万吨液化天然气。

  日本《日经商务》10日报道,俄罗斯总统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定于今年11月访问日本并出席在日本横滨市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日本与俄罗斯届时就这一天然气工厂项目签署正式协议。报道说,工厂预计最早2017年投产,把俄远东地区的天然气液化后运往日本。

  评:以上两条消息都值得深入解读:俄罗斯与韩国进行的军事演习,表明俄罗斯急切希望与韩国在远东地区展开合作。而日本方面很快同意与俄罗斯合作修建一座天然气厂,则显示日本方面对俄罗斯强硬姿态的含义,进行了正确的解读。

  如果俄罗斯的这次军事演习能够让日本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建设问题上兑现其承诺,那么评论员相信,有关对日战争胜利日的提案恐怕就不会成为法案。而梅德韦杰夫11月对日访问,也将会有日俄关系进展的实质性内容。

  对日俄远东地区的经济合作,中国也会乐观其成,因为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中国的东北地区一样,属于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已经深入参与东北亚经济圈的情形不同,俄罗斯的参与程度还非常低。目前,中国已经是日本和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贸易则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因此,维护东北亚地区的稳定,不仅仅是中国的利益所在,更是俄罗斯的利益所在。

  因此,可以说,近来俄罗斯在远东方向对日韩的两个方面的动作,其实殊途同归,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即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经济现代化建设。它们与俄主动缓和与美国的关系的妥协姿态,依然是殊途同归:实现俄罗斯全国经济的现代化,彻底摆脱对资源和能源经济的依赖。

  这就是俄罗斯当前所有外交的最首要利益。由此,我们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俄罗斯在应韩国邀请参与“天安号”事件调查后,得出了一份模糊不清的结论:即现有证据不能证明是朝鲜击沉了“天安号”。也同样不难解释,“天安号”事件在安理会的讨论,最终在10日以一个不了了之性质的声明而告终结:即谴责韩国“天安号”被击沉事件,但不能确定是谁击沉的。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