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总有一个地方能找到“牛市”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4日10:45  深圳晚报

  本报讯 “你总会在某个地方找到牛市。”债券天王比尔·格罗斯的名言再次被时间验证。

  受市场调整震荡影响,今年以来股票型基金表现不尽如人意,而债券型基金则凭借稳健的持续收益,得到了越来越多投资人的注意。

  债市发展空间广阔

  从投资者的角度看,全球金融市场主要有七种资产可供投资,即房地产、股权(股票)、固定收益产品(债券)、货币市场产品(现金)、国际市场(包括外汇)、大宗商品和衍生品。

  其中,房地产市场的规模最大。衍生品市场基本上是机构投资者的乐园。大宗商品属于新兴的资产,规模还较小。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银行资产(货币市场产品)、股票以及债券,是除了房地产外的主流投资选项。

  作为全球投资品市场中的重要一员,债券投资的收益(债券到期收益),往往是可预测并相对稳定的。与之相比,股票的价值经常发生波动,依赖于公司的盈利水平和派息政策。

  债券投资能够保护本金,如果风险溢价水平不错,作为流动性好的一种资产类型,在投资组合中,它能够平衡波动性较大的股票和流动性较差的房地产投资。

  过去,人们常常投资一定数量的国债,用以替代银行存款。近些年,随着股票市场投资收益率的提升,固定收益产品的吸引力已经有所下降。尽管在单边上涨的牛市行情中,债券的收益一度显得并不诱人。但作为有着较好安全性和流动性的投资品种,这一市场显然是不容忽视的。

  截至2007年底,中国债券市场存量已达12.3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当年GDP的50%左右。与日本债券市场相当于GDP180%的规模相比,中国债市是一个有着很大空间,并正在高速发展中的市场。

  借道债基投资债市

  与大家熟悉的股票市场不同,在中国的债券市场中,机构是绝对的主力。截至2007年底,债券市场有5900家机构投资者和530万个人投资者在债券登记结算机构登记。

  对于普通投资人来说,银行间的债券市场,他们没有资格进入。而为了买到收益率较高质地较好的企业债,机构都要打破头,个人投资人更只能通过类似“打新股”的“打新债”去碰运气了。甚至不少高收益债券品种并不向普通投资者开放。因此,通过借道债券基金来投资债券市场,便成为个人投资者较为现实的选择。在今年这一信用债表现强劲的时期,相信更多的个人投资者对此深有体会。

  债券型基金以国债、金融债等固定收益类金融工具为主要投资对象。根据股票投资比例不同,又可分为纯债型基金与偏债型基金。其中,纯债型基金不投资二级市场股票,是较为纯粹的债券投资组合。而偏债型基金可以进行少量股票投资,在控制风险的条件下分享股票市场带来的机会。与纯债基金相比,偏债类基金的风险较高,收益也较大。

  债券基金,追求风险可控范围内的高收益。这一品种的投资人认识到,获得一定的收益,需承担相应的风险。因此,我们或许不能简单地认为,收益最高的债券基金,就是最好的产品。关键是根据自身的基金契约,在风险和收益之间找到一个“性价比最高”的平衡点。

  比如,股市向好的时候,偏债型基金以及部分注重可转债投资的基金产品,表现较好;而当股市低迷,债券步入牛市时,纯债基金就可以更好地规避风险,获取收益。

  关于债券基金的另一个认识误区在于,很多人都觉得这一投资品种的收益不值一提。事实并非如此。与股票市场的高波动相比,债券基金日积月累的收益也相当可观。比如一家债券基金,成立五年以来回报率超过120%,不仅在同类基金中居前,也超过了一些股票型基金的水平。

  关注创新类债券基金

  在2008年以前,国内的个人投资人很少关注债券型基金品种。随着债券市场扩容,以及A股市场激烈的牛熊转换,到2008年,当很多A股投资人为股票市场的亏损哀叹不已时,他们忽然发现了原来还有另一种投资品种,在市场的起伏当中,仍能提供相对稳定的收益——那就是债券型基金。

  债券型基金在最近两年间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针对这一投资品种的产品创新也层出不穷。

  2008年底,国内首只封闭式债券基金发行。与开放式基金相比,封闭式债券基金不受申购、赎回的冲击,无需因流动性压力而牺牲收益。它可以将较大比例的资产,配置在收益较高,但流动性相对较差的信用债中;还可以根据市况,利用封闭的特性,进行适度杠杆操作,以提升收益。在美国市场上,债券基金已占据了封闭式基金市场的主流。

  目前,各大机构推出了越来越多的封闭式债券基金。

  “总有一个地方找到牛市。”比尔·格罗斯的这句名言,启迪我们关注投资市场的多样性,并根据自己的资产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构筑适合自己的投资组合。

  (郑焰 晓风)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