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平其俊的委屈只是官话的不自省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4日12:40  新闻晚报

  □李记

  在网络上,平其俊或“平主任”的标签是“拍马屁”和“官腔”。哪怕是一些简单辩驳之辞,也会被众网友一起 “扑灭”!多年从事“水利防汛”的江西省防汛办副主任平其俊,面对网上“汹涌的浪潮”显得手足无措。十多天前,央视午夜一段3分钟的电话连线采访,让“平主任”闻名天下,骂声一片。 (7月13日《中国经济周刊》)

  时隔数日,“最牛官话样板”主角平其俊站出来接受了媒体的采访。在采访中我们看到,对于十多天前发生的事情,平其俊并没有表现出公众预期中的反省姿态:他认为自己有些冤、运气很差,并 “感觉自己并没有讲错话”;当时之所以选择那么做,无非是告诉大家,“党和政府在行动,在组织营救圩区群众”。

  客观而言,在看完报道后,笔者甚至也觉得,作为个体的平其俊,其实是充当了一些地方既有官方话语表达习惯的“替罪羊”。站在这种官方话语体系、环境内,平其俊认为自己没错,拒绝反省,只因他“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将作为官员的平其俊剥离出固有的官方话语表达体系,让他站在普通公众的视角来看待,或许其本人会转变自己的观点。

  现在,平其俊拒绝反省,是其话语表达习惯性认知所致,同时,也未必不是一种“故意”。因为,如果平其俊现在做出反省,无疑是对固有的官方话语表达体系、习惯的颠覆:一方面,这种颠覆于该起事件本身的解决、个人仕途的发展并无益处;另一方面,即便平其俊做出反省,其本人及该起事件中表达出愤懑与不满的网友,并不足以形成对抗固有官方表达体系与习惯的力量。对此,平其俊以及为其“鸣冤”的人,都应有清醒的认识。

  所以笔者认为,在该起事件中,真正应反省的,是一些地方固有的官方话语表达体系。通常而言,官方的话语表达,更多是为传达与宣传。而随着公众现代公民意识的觉醒与提升,那种充满了被认为是“官话”、“套话”的话语表达,很容易引起公众的抵触情绪。特别是在特定的话语环境下,这种“四平八稳”的表达,很容易引起公众的愤懑与不满。

  因此,在平其俊事件中,与其说公众憎恶作为官员个体的平其俊,不如说公众对现在一些地方仍充斥着“官话”、 “套话”的官方话语表达方式难以接受。如果作为个体的平其俊无意进行反省,那么,各级各地相关职能部门则应有及时反省的勇气。原因很简单,既然一些地方略显 “陈旧”、 “落伍”的官方话语表达,不足以有效、直接地完成传达与宣传的目的,甚至可能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那么,适时做出调整与改变,使官方话语表达显得亲民、亲和、亲切,不是很好吗?

  当然,难就难在渐变的过程:一方面,没有具体所指的改变要求,很容易被官方话语表达惯性的裹挟 “随波逐流”。另一方面,个性官员(特别是一些新闻发言人)的本真表达,很容易在争议过程中,被磨砺得棱角全无。所以说,我们不希望类似的平其俊事件再发生,只期望类似的讨论与反省能深入持久、直指本质——平其俊无意站出来反省,我们应该促使反省的继续进行。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