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半数女大学生理解被包养说明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4日14:48  国际在线

  作者:毕晓哲

  针对目前公众关心的女大学生就业观、价值观问题,今年6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精确报道课题组通过分层抽样,以进入宿舍楼发放问卷的方式对复旦、同济、上海交大、等17所上海高校900余名应届本科女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分析。对于女大学生“被包养”现象,有20.6%表示“对这种行为强烈鄙视”;有20.8%表示“不能理解这样的行为”;有56.5%表示“可以理解这样的行为。(7月12日 《瞭望东方周刊》)

  上述接受调查的900余名女大学生中,竟然有半数以上人“理解”被包养行为,这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无论属于良性的思维也罢,还是缺乏理性的思维,都是时下社会风气有关。首先,这样的调查结果,足以说明人们思维观念尤其是新一代大学生群体,在性观念、婚姻家庭观念上的多元化和开放化。思维和思想观念多样化的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是会促进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一个过度约束人们思维观念的社会,除了约束人们的创新观念之外,也会间接地制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同样的事实证明,在我国改革开放前的若干年代里,这样的“开放观念”绝对是社会公众所不容许的,也必然是被社会思潮所唾弃的另类。但在时下的社会观念和氛围中,虽然绝大部分女大学生群体表示“自已绝对不会这样”,但却能一个“理解”的心态看待这样的个人行为。这份“宽容”心态,也是一种理性的和尊重个人选择的心态,本质上就是社会观念发展的标志。

  某种原本不容于社会的现象被“宽容”和理解,也足以说明类似的现象已不是个别。像《蜗居》中的男主角宋思明和女主角海藻的婚外情关系,也应不是个别。也不排除,就在这些调查对象的女大学生身边或其本人,就是一个“被包养”者。如果这样的现象泛滥成灾,社会公众不但不抵制,反而不正常地予以“理解”,或是意味着社会道德的整体滑坡。

  半数女大学生“理解”被包养行为,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但有关部门切莫将这一现象等闲视之。毕竟,被包养也好,还是破坏正常婚姻家庭的婚外情、婚外性问题,都与社会整体道德观念格格不入。因此,在看到女大学生群体观念进步、思维解放的好的方面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可能产生的社会负面问题。有关部门或教育机构应及时“出手”,从塑造良好社会风气和社会道德观、性道德观入手,引导大学生群体洁身自爱。这或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但也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社会课题。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