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空账”不能兜底了事

  □济北南(山东职员)

  社科院一份报告显示,中国养老金“空账”规模大约为1.3万亿;2004年该数字为7400亿。这是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在中国和拉美养老金制度国际研讨会上透露的。一位不愿具名的政府官员认为,不应该过分担心“空账”问题,中国如果出现养老金赤字,国家自会兜底。(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14版)

  1.3万亿养老金“空账”,触目惊心。打个比方,将此数据平摊下来,养老体制就欠每位公民1000块钱。而且,这个缺口还在逐年拉大。从2004年的7400亿到今年的1.3万亿,六年时间将近翻了一番。试想一下,依此速度发展,要增补缺口得投入多少资金?然而,这不是最可怕的,那种“国家自会兜底”的论调,才真正让人惊心。

  笔者的意思不是不相信国家信誉,也不是担心全国老百姓领不到养老金,而是本能地对“国家兜底”的思维保持警惕。单纯从这养老金“空账”这一事上讲,用财政力量弥补缺口,并不是太难。但问题是,面对巨额“空账”,当务之急应该是找到问题症结所在,然后对症下药,用财政调节、政策调节加以平衡,而不是只想着国家兜底。否则,“国家兜底”很可能会变成一个“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抑或是“拆了东墙补西墙”式的问题。而且,发现不了问题的养老金“空账”,还可能像个无底黑洞一样,让你难以填满。

  所以说,问题不在于国家能不能兜底,而在于兜底的代价是什么。我们知道,“国家兜底”的方式说到底还是“纳税人兜底”。如此一来,养老金问题的成本,也可能就转稼到了民生之上。

  面对某些领域的纰漏,我们必须转换思维,不能老想着处处都让公共财政为其漏洞买单,从而忽略掉责任的承担与制度的完善。“兜底”思维至少有两个不可取之处:其一,它会削弱我们的问题意识与纠错能力。即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财政买单,并且认为问题早晚会解决。这样很容易会导致一种懈怠思维,加剧形势恶化;其二,便是相信权力万能,这与市场经济语境下的市场规律不符,不利于权利意识的成长与发育。

  找出养老金“空账”扩大的原因,然后进行责任追究,远远要比一句轻飘飘的“国家兜底”重要得多。更要明确,权力的职能不是为了兜底而存在,而是为了对民众负责而存在。这也正是“国家兜底”思维的本末倒置之处。显然,这比1.3万亿空账更可怕。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