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极旱”到“极涝”谜一样的格尔木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5日07:27  新闻晨报

  □晨报记者 葛志浩

  格尔木,我去过,那是在两年前,原因是为了采访缺水危机。怎么都想不到,这个地方今年又和我扯上了关系,而且采访主题——洪水,也和两年前彻底颠倒了。

  记得两年前从上海飞到格尔木,找到宾馆时已是傍晚6点。然而在这个海拔2800多米的地方,明亮的天空、稀薄的空气让我这个从近乎零海拔城市过去的人十分不适应。

  其实缺氧还算好,因为可以买一个氧气包解决,最多吃两片红景天,但另一个困扰我的问题却想躲也躲不了,那便是“干”。

  当天入夜,格尔木给我的感觉还好,但在昏昏沉沉地睡着后,突然感觉身边着了火,莫名其妙的火舌四处围绕,烤得我嗓子冒烟。正奇怪这些火为何没有让我感受到热量时,自己的一声猛咳把我拉回现实。睁眼,原来是梦。不过,此时我的喉咙的确干得难受,直到摸着床边的水杯,喝了几口水后才好了些。

  回想起来,这应该是我有记忆以来第一次因为口干而半夜起床,而这次经历也牢固地奠定了格尔木在我心中的“极旱”印象。

  但事实上,就和高原上的人早已习惯喝烧不开的水一样,这样的干旱在格尔木人看来只是“小菜一碟”。当地小镇的一位镇长告诉我,格尔木的干旱,一半原因是高原地区空气稀薄,水汽本来就不多,另一半原因就是气候变暖导致的青海高原上的冰川以史无前例的速度融化,“山上的冰一年比一年少,水当然也就一年比一年稀缺了”。

  因为习惯于干旱,格尔木当地只有人想着将外面的水运到村子里卖,而没有人想到要挖几条像样的河道——每年沱沱河里的水都盛不满,重新挖河道又有什么用?

  然而今年当2000年一遇的大洪水出现在格尔木人面前时,就连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孙发平也感叹,“从没想到格尔木也会发这么大的洪水”。

  “说到底,这次洪水,暴露出柴达木盆地长期以来缺少水利规划的问题,这应该值得反思。 ”从“极旱”到“极涝”的残酷现实,在孙发平看来原因显然不止是高原气候发生改变那么简单,“整个地球气候的改变必定也正在从中作梗”。

  2008年,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长江源很“渴”;2010年4月,青海玉树发生地震;2010年7月,格尔木洪水成灾——这一切让不少人又一次想起《2012》,难道潜藏在青藏高原的那艘 “巨船”,真的开始“试运行”了?

  对上面的问题,专家已经不屑给出说法,很多人听专家说法也听出老茧了。然后面对接二连三的灾害,人们的想像力想绑也绑不住。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