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朱学勤申请对自己启动学术调查值得称道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6日01:54  红网

  自从上海大学教授、知名学者朱学勤1992年的博士论文《道德理想国的覆灭》被指存在抄袭嫌疑,朱学勤随即被推到社会舆论批评的风口浪尖。7月13日,朱学勤向上海大学和复旦大学递交启动学术调查程序的申请,请求对自己的论文作学术鉴定。(7月15日《人民日报》)

  朱学勤的举动,在近年来出现的学术真伪纷争中少见。在以往的类似案例中,人们多见受到批评的当事人,要么三缄其口,要么个人极力反驳,主动请求相关学术单位审查仲裁的很少。朱学勤还说,经过学术调查,一旦出现不利于自己的结论,就坦然接受,自动交出当年得来不易的博士学位证书,并自动辞去在上海大学的职务。

  朱学勤面对学术批评的态度值得欢迎。此前虽然他曾表示,针对抄袭质疑,将一一公开回应。但那样做,比起请求相关学术单位调查,缺乏可信度。自己证明自己清白正确,不是不可以,但那样要做到别人深信不疑也难。有些人的“伟大”和“正确”,主要是靠自己来说,不是常常引起人们的反向理解吗?

  我不赞成朱学勤要求举报人亮明身份的要求,也不赞成他的“学术规范问题应由权威学术机构甄别,而不能由网络、大众媒体做判断”看法。判断自己是不是存在学术欺诈,应该和是什么人在举报自己没有太大关系。当然,能够实名举报更好,但目前的中国,缺乏相应的保障条件,朱学勤又不是不知道。完全依靠权威学术机构来把学术的关,可能也不行,否则就不会出现泛化的造假行为了。

  今天,网络和大众媒体对于学术的批评,不仅不能缺席,恰恰需要大力强化。虽然,学术问题,只能由权威学术机构作出仲裁,但是,一方面,一些权威学术机构,和中国目前的许多仲裁机构一样,既缺乏认真履职的道德动力,也缺乏公正评判的学术立场,很难获得社会的绝对信任;另一方面,学术领域,有什么理由要求舆论离得远远的?社会舆论的监督和报道责任,是完全可以涵盖学术领域的。

  朱学勤申请对自己启动学术调查是正确选择。这在另一方面,又显示出了相关学术机构的被动。目前也只是看到了朱学勤的请求,尚未见复旦大学的态度,这是不应该的。自己的学生出现了在校学习期间的“学术疑问”,就是当事人没有请求调查,校方也有义务。事涉知名校友,就更要认真对待。在今天,中国的造假行为,实在是太普遍了。但愿学术界能够带个好头。

稿源:红网 作者:赵光瑞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