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老街坊欲请走“无主烟囱”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6日02:16  新京报

  

老街坊欲请走“无主烟囱”
杨常修老人反映烟囱存安全隐患。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一开窗,80岁的孤老杨常修就能看到这根熟悉的烟囱:约4层楼高,荒废20多年,产权不明。

  上周大雨滂沱、电闪雷鸣时,他感到烟囱摇摇欲坠,随时可能倒下,而烟囱前方5米就是老人的家。

  “不止是我,整个楼门的邻居都忧心。”老人杵杵拐杖,显得很无奈。

  杨常修老人是上世纪80年代搬到西城百万庄中里6号楼的,那时这根烟囱就已在这儿,功用是烧暖气,可自搬来后,烟囱一直荒废。

  “听说是一机部的,后来给了某小学,现在可能在国资委……”老人说。

  记者走访附近居民及居委会,得到的回答与老人一致:烟囱自上世纪80年代一直荒废,几经辗转,如今烟囱下的平房属于居委会活动室,但产权一直不明。

  从事航天工作的杨常修,69岁退休后一直在家里写书,持续8年。由于身体有病,他说:每天看到这根烟囱,都有害怕的感觉,尤其这几年,地震频繁,“如果地面稍微动动,烟囱就可能倒。”

  住在该楼的居民也有这种感觉,居民刘先生说,这根烟囱很老了,一直没拆,平时路过大伙并不是很在意,不过烟囱在城区已不多见,“快想想解决办法吧。”

  居委会关副主任说,他们已上报展览路街道城建科,寻求解决方案。

  展览路街道工作人员说,接到老人反映后,城建科已实地考察,由于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产权很难查明,在弄清楚产权单位后,将由产权单位决定是否拆除。

  现在,杨常修老人只希望相关部门能把烟囱拆掉,让居民放心。

  ■ 调查

  城区已鲜见烟囱

  家住月坛的老北京人、77岁的侯大爷说,爬烟囱,那是旧社会孩子喜欢玩的,印象中上世纪80年代城里的烟囱就陆续拆除。

  侯大爷说,烟囱分几种:一种工厂用的,一般个大且高;一种是供暖用的,根据用量而体积不同;再有就是家庭用的。

  目前,城区已无工厂,其烟囱早被拆除;去年城区基本完成煤改电,用不上烟囱,除少数居民家仍装有烟囱外,多数居民已将烟囱拆除;奥运前北京环保局、市政管委等相关部门,展开对供暖使用的烟囱拆除工作,除一些年代久远产权不明的烟囱外,城区的烟囱均已拆除。

  记者向东城区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咨询,工作人员说城区里确实已很难见到烟囱;西城环保部门表示:他们没统计过烟囱。

  ■ 声音

  “可把不冒烟烟囱留几个”

  从事建筑工作的李先生说,矗立了几十年的烟囱,是建筑生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铭刻着一座城市关于过去生活的温馨或苦涩的记忆,是历史和现实之间的一个连接点。

  “是否可以把不冒烟的烟囱留几个,这是一段城市记忆,还节省人工拆除的用工和运输成本,减少一大堆建筑垃圾。”李先生说。

  本报记者 李毅哲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