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牛街23个民族同唱一首歌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6日02:45  北京晨报

  尊重理解,让23个民族兄弟姐妹和睦相处;民生为先,让5万多人过上无忧的日子;科技搭台,让低收入居民也享高品质生活……

  这里是牛街,一个由汉、回、满、蒙古、朝鲜和维吾尔等民族组成的首都最大的多民族聚居区。这里有集纳医疗、教育、养老、殡葬等12项公共服务于一处的“民生街”,这里流传着回汉邻里一家亲的感人故事,这里的社区工作者定期挨户上门问寒问暖、排忧解难,记录民情……牛街,创造了多民族彼此友爱、和谐生活的典范。

  社区自治——

  社区包楼主任定期家访

  “4月10日,6楼4门102室,联系安排天然气一事……”、“4月23日,去4号楼看望生病的宋阿姨……”这是牛街春风社区居委会主任侯丽玲和治保主任满敏写的“民情日记”。她们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入户家访。

  牛街街道办事处下辖10个社区,每个社区设10个“包楼主任”,均由居委会工作人员担任。“包楼主任”定期“扫楼”,挨家挨户了解情况,比如哪家下水管道堵了,哪家厕所坏了,哪家老人生病了……尽管记下的多是小事、琐事,民情日记解决的却都是大问题。牛街东里社区的“包楼主任”在入户家访时发现,有的居民下班晚了,赶上家里没电,有时候连澡都洗不上。后来,居委会就专门开设了综合服务平台,居民可以24小时买水、买电、买燃气。

  民情日记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社区工作的风向标。“我们会根据10个主任民情日记的汇总情况,来确定下一步工作重点,比如再就业、低保户工作等。” 春风社区居委会主任侯丽玲说。

  政府服务——

  民生街辐射15分钟生活圈

  昨天一大早,杨大妈就来到春风社区卫生服务站看病,这里对60岁以上老人免除挂号费。

  卫生站所在的街叫“民生一条街”,一个互助互补的社区公共服务圈。这里从幼儿园、中小学、社保所、爱心超市、卫生服务站、居家养老关爱服务中心、敬老院到殡葬处,应有尽有,不用出街,一个人从出生到无常(去世)的基本民生问题都能解决。

  居民王菲大学毕业后求职屡屡失败,社保所工作人员向她宣传了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还帮她申请了小额贷款。现在,王菲的健身中心已经开业3年了。

  据悉,近3年来,社保所已帮助和指导3000余人实现了再就业。

  而对老年人来说,最让他们满意的就是卫生服务站。这里不但有整洁安静的诊室、有回民医院的老专家坐诊,还有养生园和煎药室。

  “民生一条街”服务的不只是中心地带重点社区,整个街道10个社区的居民步行15分钟均可到达这里。

  民生科技——

  低收入也能享受优质生活

  82岁的金大妈一个人在家,儿子、儿媳和孙子都在单位上班。刚吃完午饭,老人突感不适,她按下随身携带的红外报警器,就把自己发病的图片用短信传到家人和社区工作人员手机上。牛街东里社区已有50户家庭用上了这种“手眼通”家庭安防监控系统,将来牛街600多户有老人的家庭均将用上这种设备。

  而在牛街东里社区居委会的中控室里,一个大屏幕上,小区内的情况几乎一目了然。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小区4个进出口和各个楼门均装有监控探头,所有情况都可及时得到监控。

  在牛街东里社区,每辆自行车和主人身上都各有一个相互呼应的小芯片,如果车被陌生人骑走,设在大门口的警报器就会尖叫报警。

  牛街街道工委书记王都伟说,“民生科技”就是要让低收入人群也同样享受高品质生活。晨报记者 孙韬/文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