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回望历史是为了展望未来

  作家张庆和的散文《海边,望着浪花》多次被几个省市中学选作考题或编入教材,作者以一个作家的赤子情怀,以诗意的笔法,复活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我们那段耻辱历史。

  “大海在倾诉”——“火光冲天,炮声隆隆,数千将士正殊死格杀;浓浓硝烟弥漫着,遍地尸体纵横着……”它让我们刻骨铭记昨天的痛苦,提醒我们应正视人类文明史上曾有的仇恨与黑暗、愚蠢与野蛮,从而促使我们不能不以良知和理性进行深刻的反思。

  “大海在恸哭”——为在这场悲剧中献出宝贵生命的中华英雄儿女而恸哭。英雄的土地上留存了历史的遗迹:“墙皮剥落的石堡,被高岭土死死堵住‘嘴巴’和被强盗的利刃砍断‘手脚’的岸炮;还有那座仿佛被挖掉眼球、正木木地瞪着天空的销烟池。”

  当作家的目光集中到那弯曲着的长长的虎门炮台时,立即生发出强烈的时代责任感的心象:“大海在叩问”、“历史在嘱咐”——那弯曲的炮台便幻化成了“宛若一个大大的问号。在问天,在问地,似乎也在问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

  首先是总结历史事件的经验教训。“虎门的布防,不谓不周;清军将士不谓不勇。然而他们却失败了”,“从根本上说,杀死他们的,不是英军,也不是英军的坚船利炮,而是清王朝自己”。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是一面镜子。鸦片战争这面“镜子”映照出的是清王朝的黑暗腐朽,于是,只有毁败衰亡的命运悲剧。当我们回想中华民族这次永远的泣血之痛时,我们才能明白什么叫做“今是而昨非”。现在,中国人民走向了繁荣富强,赢得了全世界的惊叹与尊敬。但,一个近14亿人口的国家生存不易,而赢得和维持尊严则更难。

  再有,思考历史事件的启示意义时,还不能忘记在“镜子”中认识自己的影像。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屡遭劫难,却总能劫后重生,生生不息绵延至今,尤其最近30年里还能在复兴中重现青春活力,真的见证了恩格斯的话:“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当我们从这一精神层面去回望历史时,我们就能感悟:苦难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财富”,它带给我们一种民族精神和人生态度。毫无疑问,中国传统文化融进了我们过往的岁月中,使我们做到了最难的事:认识自我——并从挫折历练中获得豁然和达观、坚强和自信。海明威的名言——“人可以被毁灭,却不可以被战胜”,也适合中华民族,因为她大写了最难写的“人”字。

  历史观决定了作家在这篇散文中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他在铭鉴历史时充盈着的使命感和自豪感。散文结尾,作家描写了海边一道彩虹般的风景线。“海潮退去了,岸边走来一群捡拾贝壳的少男少女。他们嬉笑,他们追逐,他们不时地弯腰拾起一枚枚喜悦,或者扬手放飞心中的满足……”我们从中读出了作家心中的一个悖论:我们奋争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孩子们不再经历灾难,但又多么希冀他们不要忘记历史的灾难啊!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后来人身上理应有我们民族精神传承的脉络。

  作家的忧虑不是多余的。在德育整体性缺失的当下,历史有被淡忘的倾向。比如,中学的历史课,课内变异成了应试教学,课外被“戏说”、“歪说”、“野说”成娱乐素材。这对青少年爱国主义精神是有害的。无怪历史学家大声疾呼:中学历史课堂不能“失守”!要发起一场“保卫战”,因为历史课对学生培养正确价值观太重要了,它可以使学生懂得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懂得爱自己的祖国。从这个意义上说,《海边,望着浪花》为教育教学界所看重绝非偶然。它提醒人们:只有记住昨天的苦难,才能更好地拥抱美好的明天。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