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与污企讲道德不如算清账

  7月14日,江苏常州环保局通知30家环境违法企业法人代表来新北区的滨江化工园区参加公开道歉会议,到了约定时间,有10家企业未到场。

  有道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既然“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污染这事儿,其实不可能一直藏着掖着。而对于污染企业而言,既然排污的时候胆大无比,当然不能认账的时候胆小如鼠。从这个角度来看,让污染企业认账,其实是治污的第一步。不仅如此,国人大多注重面子,这一点在污染企业的负责人身上应该也不会例外。相比不计其数的警告和没完没了的整改指令,让污染企业“公开道歉”没准还真能形成更大的触动,有助于增强其治污的主动性自觉性。应该说,让污染企业“公开道歉”,不仅理所应当,由此而形成的公众压力、舆论压力和道德压力对于企业的制约,也值得期待。

  但是,对于污染企业来说,仅仅是“公开道歉”,其实还远远不够。对于环保局组织的这场“公开道歉”,公众甚至不乏质疑:“公开道歉”会否成为一场秀,道歉之后会否排污依旧,对污染企业的治理会不会从此陷入排污——道歉——再排污——再道歉的“死循环”,而真正意义上的咎责与污染治理却被虚置?其实这并非杞人忧天。

  事实上,即便是“公开道歉”,污染企业们也并不领情。当1/3的污染企业根本就没有到场,甚至近在咫尺的污染企业,也依旧无缘由地缺席时,如此“公开道歉”,无疑缺乏诚意。缺席的污染企业与其说是羞于当众曝光,毋宁说是连最起码的愧疚感都不具备。

  不难设想,当“公开道歉”都被放鸽子,那些企业对政府关于污染治理的指令恐怕同样也会束之高阁。连账都不认,道歉都这么难,让企业主动自觉地治污又岂能不是一厢情愿?某种程度上,对于污染企业的宽容,其实未必能获得回报,反而可能会被视为纵容。事实上,对于污染企业的治理,相比绵软的道德,经济上的严厉处罚要管用得多。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