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养儿成本加剧全球“丁克潮” 德“无孩文化”书籍畅销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6日09:24  环球时报

  生孩子到底需要多大底气?这是眼下让众多东西方家庭纠结的一个问题。所谓的“底气”其实指的就是“钱包的厚度”。无论是一心盼望子女出人头地的中日韩家庭,还是讲究个体独立的欧美家庭,这些年都在盘算同一个“小九九”———把孩子培养成人得花多少钱。一番计算下来,这些国家得出的数据大体在15万-30万美元之间。这对谁来说都不是个小数。于是,日本30岁以上女性“膝下无子”的状况开始以每年4%的速度递增,美国媒体告诫年轻夫妇“想要孩子请准备好荷包出血”,德国作家则悲观地将新书命名为《再见,生孩子的希望》。有中国专家表示,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会导致生育意愿的下降,这是全世界一个普遍规律,收入和受教育越高的家庭越是如此。但该不该用生活压力的理由来逃避家庭和社会责任,仍是一个让人深思的话题。

  德“无孩文化”书籍很畅销

  很多国家的统计数据都验证了“新丁克族”的激增。韩国《首尔新闻》今年年初做的民调显示,20岁以上男女中,有27.8%的男性和22.1%的女性认为“一定要生育子女”,另有20.6%的男性和34.3%的女性认为“没有子女也可以”。而在1997年时,表示“一定要生育子女”的已婚女性高达73.7%。调查显示,有88.9%的男性认为,子女抚养费和教育费是考虑生育时最大的问题,72.5%的女性担心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好子女。

  日本是一个晚婚率高的国家,2009年一项媒体联合调查显示,在30岁以后结婚的人群当中,最终不要孩子的比率超过35%。据日本内阁府2009年底的调查,超过40%的日本人认为结婚未必要孩子,这一数据比10年前增长了23%。其中,在20岁左右人群中,68%的女性和56%的男性不反对或接受做“丁克一族”。

  美国《洛杉矶时报》6月20日报道说:“想要孩子?请准备好荷包出血。”文章说,2008年美国人口出生率降低2%,14%年龄在18到34岁之间和8%年龄在35到44岁之间的美国人因为经济状况决定推迟生育,表明美国人口进入衰减状态。

  德国是欧洲人口最稠密的国家之一,但这两年却成了低生育率持续时间最长的欧洲国家。德联邦统计局公布的结果显示,德国目前有1140万个“丁克”家庭,占家庭总数的23%。而在1900年,无子女家庭不到3%,二战结束初期是10%。受金融危机影响,德国甚至出现新的“无孩文化”,在书店里有50多本倡导“无孩”的书籍,如《无孩时代》、《再见,生孩子的希望》、《一切很好,没有孩子》等,基本上谈的都是“没有孩子,婚姻不会变糟,甚至更好”。

  各国都爱算养孩子这笔账

  柏林人口发展研究所社会学家斯蒂芬·克罗纳特认为,相比过去,“新丁克”增多的情况显得更加复杂。比如,在德国,东部地区无子女的家庭明显低于西部地区;乡村无子女家庭也与城市有明显差异;此外,教育水平在家庭计划中也扮演角色,教育水平越高,无子女的家庭比例也就越高。一些新婚的德国女性不想要孩子,仅仅是因为抱怨“德国大多数学校要比欧洲其他地方学校放学早,中午1点就要去接孩子”。

  日本《读卖新闻》评论说:“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失业率和激烈的竞争将很多年轻人早点生儿育女的想法直接扼杀在摇篮中了。”据雅虎日本的一项调查,55%的有家室受访者担心自己经济收入下滑会影响子女的养育和生活。日本人普遍认为,“养育孩子是一项需要慎重对待的大事”,而这也成为一些人尽管经济条件允许,但仍“慎重放弃”的理由。日本富士电视台近日的一期采访节目中,多位嘉宾明确表示:“不能自始至终地养育好孩子不仅会成为自责的理由,而且会成为公开的耻辱,会遭受到周围人和社会舆论的谴责。”

  有关“夫妇月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才有底气生养孩子”的议论前不久引起中国人的议论。其实,几乎每个国家都在算这笔账。在德国,抚养一个孩子到18岁平均要花12万欧元;在俄罗斯,把孩子养到成人要400万卢布(100卢布约合3.25美元);在韩国,养育一个子女到大学毕业需花费2.32亿韩元(1美元约合1145韩元),每月平均下来是普通家庭月收入的一半左右;美国更是从1960年起就开始发布名为“家庭养育孩子开支”的年度报告,今年6月最新公布报告显示,一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把一个孩子抚养到17岁,平均花费约28.6万美元。对这些估算,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认为,一般都是“就高不就低”,即按照比较高的生活水平计算,并不一定就合理。

  俄宏观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利夫西茨认为,贫穷不能成为放弃生育的理由。作为单亲母亲,她表示:“养一个孩子要花多少钱呢?这个问题很难说清,因为各阶层之间的差别太大了。有每月交150卢布的幼儿园,也有上万的。童车、童装……过去这些东西在女性朋友间轮流使用,她用完了给你用。现在观念变了。我的孩子当年在班上是最穷的,但从来没有同学瞧不起他们,因为他们的学习是最好的。”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1

转发此文至微博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