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台湾品牌自称在大陆很成功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6日10:36  环球时报

  “台湾”二字在大陆的流行,让岛内看到了巨大商机。最新一期台湾《商业周刊》称,上海世博会吃台湾粽,北京要盖台湾街,“吃的、喝的、穿的,只要是台湾来的,就是不一样”,呼吁台湾厂商要抓住两岸签署ECFA(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大好机会,“二次西进打造台湾品牌”。

  《商业周刊》称,台湾品牌在大陆人心中是一种有质感的品牌印象,这种价值感也带来价格上的溢价。文章举了好几个例子,像台湾“元祖”粽子在端午节期间打进上海世博会,大陆粽子第一大品牌“五芳斋”一个卖4元人民币,“元祖”整整贵上3倍,而且这种情形“沿着上海街头到处可见”。台湾店做出的牛肉面,比味千拉面价格高25%;台湾人开的巴黎春天婚纱摄影店,拍一次婚纱照一般要1万元人民币以上,而本地知名的照相馆,一次还不到3000元。就连被冠以“台湾”之名的烤番薯,“不管真假,就是比一般上海随处可见的东北烤番薯贵2元”。据《中国时报》15日报道,台“经济部”自2006年开始实施“品牌台湾计划”,以发展多元品牌、百花齐放为目标。此前,一些知名品牌如旺旺等,已在大陆创下台湾品牌最成功案例。旺旺集团上世纪90年代初进军大陆,靠着生产米果抢下内需市场,使得原本在岛内已经奄奄一息的厂商咸鱼大翻身,目前更入主中国时报集团等,成为港台媒体大亨,还被《福布斯》杂志列为台湾第二大富豪。如今ECFA的签署,更被岛内认为是发展台湾品牌的最佳时机。“经济部长”施颜祥14日称,签署ECFA使台湾进入产业转型期,预估协议签署生效后8年,台湾将有数十个国际品牌诞生。他还点名台湾宏碁、华硕以及捷安特等,“台湾品牌建立已看出诸多端倪,且信心很够”。元智大学教授许士军认为,虽然许多台商原本并没有知名品牌,但是在中国大陆崛起的这块市场,任何品牌都拥有13亿的大市场,使得台商有很好的机会建立起自我品牌的优势。前不久,台湾名品博览会在天津市开幕,“这是签署ECFA之后台湾品牌第一次进攻大陆市场的大型活动”。台湾贸易协会董事长王志刚直言,后ECFA时代,他对台商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品牌;没有品牌,不可能打进大陆内需市场。

  比较而言,“大陆品牌”却很难攻进台湾市场。知名的青岛啤酒曾令台湾外省族群魂牵梦萦,过去没有开放时,少数岛内民众从各种管道获得青岛啤酒后都如获至宝,但青岛啤酒正式进入台湾后,市场反应却与预期有一定的差距。这是因为国际主要品牌也都抢着进入台湾啤酒市场,青岛啤酒固然有传统知名度,但营销与包装却未必强过一些国际品牌。此外,大陆餐饮业进军岛内也大多铩羽而归,如知名的谭鱼头火锅,雄心勃勃地在台北市八德路开了一家大店,却因为口味与经营方式未获得台湾消费者的认同。台湾知名市场专家陈宁关分析认为,台湾业者有着近60年的开拓国际市场经验,台湾精品已确立“中高品牌”的形象,进军大陆自然较为容易。更重要的是,ECFA的签署将为台湾品牌带来庞大市场,使其有机会把大陆市场作为练兵基地,为日后进军国际打下基础。▲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转发此文至微博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