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学术独立应拒绝“媒治”味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6日12:30  新闻晚报

  □佘宗明

  近日,涉嫌抄袭的知名学者朱学勤接受记者采访称,学术规范问题应由权威学术机构甄别,而不能由网络、大众媒体做判断。复旦大学已启动学术调查,自己会随叫随到,积极配合。 (7月15日《人民日报》)

  “抄袭门”至今真假未卜,可舆论却显得迫不及待,“朱学勤是学术界的汪晖第二”之类的说法已甚嚣尘上,甚至有人径自将“涉嫌抄袭”中“涉嫌”二字去掉。身处舆论漩涡中的朱学勤不甘沉默,发出“媒体不该充当审判官”的声音。但遗憾的是,在舆情的“急躁症”里,它被误读成朱学勤的“自我狡辩”。在网上,“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没有舞弊抄袭,何惧媒体审判”的论调,让本该有的理性追问,变成了一场“你招是不招”的“行刑逼供”。

  学术腐败,从来都不是学界“家丑”,也绝非“关起门来行家法”能了事的。它关乎学术公信,也关系着人们的知识信仰。所以每次“抄袭疑案”曝出,都能迅速发酵成公共议题。基于义愤的叩问,追求正义的声讨,都化作倒逼的力量。但当“监督”变为“审判”,那公众与媒体就难逃“越俎代庖”之嫌。毕竟媒体监督的善意,并不意味着它就能坚守住“价值中立”的立场。很多时候,许多网友、媒体都是“大胆假设”后没有“小心求证”,对情节也常常先入为主地“放大”。附在主观性架构上的“媒体、网民审判”,必然弊端重重。

  将“审判”交给专业且独立的学术调查委员会,才能规避“媒治味”,重树学术规范,维护学术尊严。学术机构以客观、严格标准,甄别学术产品的真伪,并公之于众,以服民心。如此学术问题的争论,才不致演变成利益阵营的“口水战”。在欧美国家,学者被举报、质疑,就是依靠“权威学术机构独立调查”的模式来澄清的。

  在朱学勤事件中,质疑声能否站得住脚,本不该凭着惯性的负面想象妄下结论。权威学术机构涉入调查,谁造假、谁炒作才会浮出水面。事实上,在陷入“抄袭风波”后,朱学勤并没回避,而是力作“中国坦面学术抄袭质疑的第一人”,勇气实谓可嘉。

  抄袭与诬陷,诚信与虚假,都需要学术独立下的规范透明“审判”。“媒体、网民审判”,也许敲开的只是假象的大门。当然,当务之急是要用制度和道德确保那些学术机构,做正义与真相的守望者,而不是藏着私念的利益“贩子”。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