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打造中国文化版图“岭南极”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6日14:36  金羊网-羊城晚报

  羊城晚报记者 邓琼 实习生 黄铨

  建设文化强省,学界踊跃建言。

  羊城晚报从中选取了数位学人的高见,以期发聩于当世。他们是在各自专业领域中有着深厚理论修养的专家,同时绝非象牙塔里的书生。他们密切关注、参与着广东文化界的诸多风潮、事件,又或亲手挖掘岭南文化瑰宝于山野乡间。对历史所寄予岭南的希冀,以及岭南所能回应世界的作为,他们出语不凡。

  广东是文化沃土但缺包装

  羊城晚报:文化强省在您心目中是什么样的?

  张国雄:文化强省很多指标。第一个坐标是外人心目中的印象,最直接的就是你有没有为外人记住的文化品牌。第二坐标是要老百姓认可。广东有建设文化强省的非常好的资源基础,广东老百姓有文化。

  羊城晚报:此话怎讲?

  张国雄:广东民间的文化可能并非很阳春白雪,但像粤菜、粤乐、粤剧这些流布民间的艺术,已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无时无刻不流露出优游美好的俗世情怀。

  但广东文化建设一些方面还有待加强。我简单举个例子,广东每年的社科科研经费比内地的贫困省还不如。其次,广东好不容易申报成功了“开平碉楼与村落”这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但是广东的投入又占多少呢?

  政府应把民间老百姓的文化,按照今天文化软实力的营造方法、全省文化形象的塑造方式来运作,我觉得广东实际是文化的沃土,但是没有对这个文化进行很好的包装和扶持,使之成为一个省的文化形象。比如说开平碉楼,原来就在民间,当地人见怪不怪,外地人则毫不知情。现在通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获得认可、拿到品牌,才能成为广东代表性的一个文化符号。

  呼唤文化的“岭南极”

  羊城晚报:其实广东借改革开放的东风,也曾经有不少文化品类的实力领先全国,但是整体优势似乎没能留住?

  张国雄:对,广东的流行音乐、影视创作都曾经走在全国最潮头,但这种文化创造完全靠市场操作在中国是难以长久的,这其中仍然有政府不作为的成分。政府要把文化作为广东的软实力、经济社会增长的新推动力来认识,在资源配置、人才培养等方面都下工夫,才可能有文化的整体崛起。在这里我提出一个“岭南极”的概念:只有广东文化能在中国的文化版图当中成为强势一极,在文化产业、学术研究、文艺创作、资源转化等方面都能响亮发声,这才是基本具备了文化强省的地位。现在中国的经济上无疑存在着显著的“岭南极”,但文化上没有。

  思想解放是最大优势

  羊城晚报:您认为广东建设文化强省最大的优势在哪里?

  张国雄:最大优势在于,思想解放、改革开放已在广东民间形成的醇厚民风,这一点确实是巨大的财富。虽然温家宝总理说过,改革开放已成为中国的时代精神。但这种时代精神、社会风气的整体形成,在民间的欢迎度和接纳度都以广东为最高。

  羊城晚报:可是这种深植于民间的风气,要如何才能凝练成一种文化精神或者品牌,为广东的文化强省建设添色呢?

  张国雄:首先在理论上要好好去总结和提炼,把它上升到广东人的精神。广东人的思想解放也存在一个全方位的问题。

  我从北方来到在五邑侨乡,就发现广东人的“解放思想”是有指向性的,那就是对外,对外国、域外,但对内地省份瞧不起,这种心态会妨碍到进一步的思想解放。我觉得政府要做正面提醒。

  广东侨资源无与伦比

  羊城晚报:您在很多场合都提到,在近现代历史文化这一部分,广东的资源不输于任何一个省份。

  张国雄:这是公认的。我是学历史的,在中国近现代史的部分,基本上是处处提到广东。我到了广东以后,最深的感受是,广东社会的民众基础是非常重要的资源,特别是它拥有内地任何一个省不可比拟的侨资源,这是建设文化强省不可忽视的宝藏。

  侨资源有两层含义,第一个对外,是指华侨华人。移居海外的4500万华人当中,三分之二来自广东。华侨认可自己的家乡正在变得更美好,向心力和凝聚力自然大大增加,他们的侨资和侨智都是软实力。

  第二个对内,是侨乡和归侨。归侨是广东形成的近代文化中很重要的一支推动力量。近代广东作为中国与世界联系的前沿,开风气之先,领风气之先。华侨华人不仅向世界传播了中华文化(其实是以广东文化为主体),而且向家乡传播了外域的文明,拉近了广东与世界的距离。广东作为联系世界的窗口、通道,又发挥着向内地梯度传播外来文化的功能。因而,广东在近代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在国内是不可替代的。同时,近代历程在广东积淀下来的文化,又被赋予国际的属性,也才产生了像开平碉楼这样的建筑和特殊的中西融合的乡村景观。

  用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去考察,其实何止五邑侨乡的开平碉楼,梅州侨乡的客家围屋、潮汕侨乡的厝,都是非常值得挖掘的遗产资源,其文化遗产的属性、价值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无不表现出广东历史文化资源的多样性和世界意义。

  之所以说广东是文化沙漠,更多的是学术上的。自己的文化,广东人不会做、叫不响。从这个意义上,我觉得自豪,作为一个北方人,参与开平碉楼申遗,并获成功,让别人看到了具有中国意义的侨文化。开平碉楼从过去深藏乡村识人少到今天名扬天下,成为广东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这一变化说明我们广东并不缺乏具有世界意义、值得全人类关注的历史文化资源,我们缺乏的是发现的眼光和重视的态度与措施。

  资源转化别忘地方高校

  羊城晚报:这种地方文化形象的挖掘、塑造,大家呼吁很久了,也在文艺创作、学术研究等方面做过一些尝试。

  张国雄:挖掘、研究非常重要。但除此之外还要讲转化,就是充分从岭南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当中去寻找学术营养,寻找文化建设的资源并转化为文化生产力。目前,在挖掘、研究广东华侨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资源并努力将其转化方面的工作,主要是地方高校承担,比如五邑大学、嘉应学院、韩山师院等,研究的主要力量并不在广州高校。这三所地方学校刚好都位于广东最有特色的文化区域。建设文化强省,一定要重视地方高校在挖掘、研究、转化方面的作用,加大对他们科研和人才培养的投入。

  眼下就面临一个问题:广东高校已有五年没有新增硕士点了,好不容易今年重新开始接受审批,却只有两个指标。其实像我们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在专业领域内已具备一定的实力和硕士点建设的条件,近八年来在文化资源转化方面贡献突出。我们正在积极申报硕士点,但是,我们是历史学传统学科,又受指标有限等因素影响,可能不能获得硕士授予权,不能招收研究生,这对有条件的地方高校是很不利的,省教育厅应该在这方面给予支持,这也是对建设文化强省的一个具体的支持举措。

  本土研究力量亟待补充

  羊城晚报:这个研究中心的优势在哪里?

  张国雄:我们靠近侨乡,开展侨乡历史文化研究已多年,成果有目共睹。而且我们非常重视历史文化资源的转化,就是把潜在的文化资源转化成现在的文化生产力。说起来抽象,实际上很好理解,譬如开平碉楼,通过深入挖掘、研究、论证、包装之后,申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是文化研究上的新突破,而且大大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碉楼旅游,这几年每年都以30%的速度增长。

  羊城晚报:学术研究直接作用于社会文化事业,很实在。

  张国雄:不同的大学有不同定位,地方高校有这个义务和优势来为地方的文化塑造做更加具体的事情。可是你看,目前我们研究中心有8位博士,他们的籍贯有甘肃、湖北、四川、湖南……年轻人中就是没有广东人。我注意到前不久汪洋书记见网友,9位网友中也有8位都是外地人。培养大批拥有广东本地血脉情感、语言优势的文化学者、研究者,难道不是很亟需的事情吗?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