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日军“刑场”缘何比祖宗留下的“瑰宝”好命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7日00:14  红网

  关于侵华日军第731部队遗址的相关地位,成了一个无法回避也不应该回避的焦点话题。是否应该将“731”遗址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一如那遗址本身,让国人无法忘却。(7月15日《中华工商时报》)

  731部队遗址,原本是日军残害我同胞的一个“魔鬼式刑场”。曾有数千国人殒命于此,刽子手的残暴行径至今回想仍让人惊心怵目。虽然这个曾是“噩梦”和“血腥”代名词的所在,确是历史遗迹,有被保护以警后人的必要。但,其能享受比肩长城、兵马俑的待遇而一再被申遗,却让许多我们的古城区、名人墓碑乃至古城墙黯然神伤。它们同是历史遗迹而且凝结着中国悠久文化却遭遇遗弃、荒芜乃至无情毁坏的命运。

  这几天宋元粮仓的存亡让人担忧。千年古遗址,虽有文物部门数次“保护手令”护航,仍难逃被推土机渐渐“吞噬”的厄运。之前,有云南大理龙首关在修路施工中被毁坏30多米;继后,又有一代报界宗师张季鸾墓被养猪场围困。承载着厚重文化积淀的古迹在有意无意的漠视和急功近利的开发中却显得无比羸弱。多少历史遗迹在各地此起彼伏的造城运动中被埋葬,除了望拔地而起的“新”楼兴叹外,我们就真的别无他法?

  无奈的叹息难掩质疑的“声讨”。日军遗留的刑场可以被当做“申遗”备选精心呵护,孙悟空、西门庆这些虚无缥缈的“名人”也可以让各地争得头破血流,倒是正儿八经的名人故居、墓碑乃至古城墙,却被晾在一边任其自生自灭或惨遭“推铲”。这种厚“彼”薄“此”又热衷追逐噱头炒作的畸形文物保护“观”,症结出在哪里?

  731部队遗址其实并不天然比那些遭便溺或猪粪围困的墓碑“好命”。只不过由于历史原因,前者保护较完好,不似后者等在“破四旧”运动中遭遇飞来人祸,以致落得七零八落的“破败”命运。无奈,如今的文物保护部门又是个无钱无势的清水衙门,于是在文物保护上也就采用“一视不同仁”的歧视政策,资金尽往那些完好的、能带动旅游业的“遗迹”上投,对那些地处偏僻或本来就凋敝的遗址则采取“破罐子破摔”策略。于是赚钱遗址就成了“摇钱树”,透支了也要接客,而那些当初就没被“选上”的,则不论其砖瓦被人捡走还是粪气冲天,文物部门都管不了。当然,如果那块地有幸被某开发商相中,则又总会发些面子上的“保护责令”半推半就地答应。不答应,他也知道拗不过开发商背后那些“强势部门”的,“冠冕堂皇”“顺水推舟”,何乐而不为呢?

  看来,日军留下的“刑场”却赢了我们老祖宗留下的“瑰宝”,并不是它自身有多么“强大”也不是我们真的不分彼此、不辨轻重。而是,文物监管部门的弱势、制度的缺席加之利益裹挟下的官商合谋,硬把我们自己的“文化遗产”逼成了低三下四的“小妾”,最后落得“空向苍茫唱哀歌”的命运,也是意料中的事了。

稿源:红网 作者:王艳春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