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播下粒粒种 遍发满山芽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7日04:12  大众网-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贾瑞君

  6 月 23 日,是山东省第五批 50 名援藏干部离开西藏的日子。而6月22 日,总领队窦玉明还在为日喀则的一个招商引资项目忙碌着。

  2007年6月8日,山东省第五批50名援藏干部来到日喀则,分赴地直15个单位和白朗、日喀则、昂仁、聂拉木、南木林5个县市任职,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对口援藏工作。3年来,他们带去大批援建物资和资金,改变了日喀则地区城乡面貌,改善了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更重要的是,他们带去先进的理念,使当地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转变。

  播下粒粒种,遍发满山芽。50 名山东援藏干部带去的先进理念如一粒粒种子,在青藏高原生根发芽。

  从“有形”到“无形”

  日喀则地区地势封闭,交通不便,与外界的接触较少。“要改变当地状况,首先要改变人的思想观念。”第五批援藏干部、聂拉木县委书记刘忠义到达日喀则后发现,和高原反应比较起来,真正的挑战是当地干部群众观念的转变。

  当地干部对此深有同感。昂仁县县长旦增旺杰说:“虽然山东援藏干部为我们带来了很多好项目,但是,实现西藏自身的长久发展,需要我们的干部群众更新观念,这是最困难的事。”

  日喀则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雅鲁藏布江两岸非常适宜西瓜种植。为了推广西瓜种植,历届援藏干部“磨破了嘴,累短了腿”,然而效果不是很理想。第五批援藏干部、白朗县委书记毛华铭介绍,他和同事先从山东等地引进了 30多个西瓜品种,相继试种成功,但群众不买账。毛华铭决定举办新品种西瓜品鉴推介会,提高白朗西瓜的知名度,增加群众种植积极性。许多不知推介会为何物的当地干部直摇头,认为纯粹是浪费时间和金钱。

  2009年5月10日,日喀则地区举办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西瓜推介会。 当 18 种大小颜色各不相同的西瓜摆上桌时,嘉宾尤其是当地的干部群众着实开了眼:西瓜还能有这么多品种!更重要的是,西瓜还能这么卖!同样的西瓜,别的地方卖1元,白朗的卖3元!不仅如此,日喀则最大的超市开辟专柜卖白朗西瓜。前来订购白朗西瓜的客商纷至沓来。当地干部群众见识到了市场的力量,村民回来纷纷向乡里要西瓜苗。

  白朗县县长贵桑说:“过去我们的干部搞农业只知道推广良种,搞工业根本无处下手,发展商业更是摸不着头脑。没想到一个推介会,能把农业和商业结合得这么好!”西瓜推介会,为当地干部群众上了一堂生动的市场经济课。

  不仅如此,在推广蔬菜大棚过程中,山东第五批援藏干部一改过去免费的做法,引进优良品种后,以成本价卖给农户。这一做法最初让当地干部和群众不理解,最终证明,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他们付钱,才会珍惜,才会认真去管理经营。”毛华铭告诉记者:“援藏不仅仅是给受援地资金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当地干部群众的观念。把山东先进的市场理念引进西藏,这是援藏最关键的事情。”

  如果说给藏区群众带来物资、资金是“有形”援藏,那么帮助他们转变观念,则是“无形”援藏。既重视“有形”,又关注“无形”,理念援藏,是山东第五批援藏干部的创新。把山东先进的管理经验、典型做法与当地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推动受援地各项工作全面发展,山东第五批援藏干部做到了这一点。

  3年来,山东第五批援藏干部通过各种方式,调动群众发展的积极性,广大农牧民的思想观念经历了“要我发展——看人发展——我想发展——我要发展”的转变过程。过去只会种田、放牧的农牧民,学会了种大棚、 育苗等现代生产技术,一大批农牧民实现了从普通种植户——科技示范户——致富带头人的转变。

  白朗县巴扎乡膨仓村32 岁的石达家有3 个蔬菜大棚,每年收入4万多元,是村里的“致富新星”。他告诉记者:“以前种青稞,一年下来也就是二三千元,做梦也没想到会赚这么多钱。山东援藏大哥,拉托基(藏语,谢谢)!”

  而许多基层藏族干部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用新的视角思考问题,不再和过去一样忙着盖大棚、买种子,而是专注于提供技术服务和扩大销售市场。巴扎乡党委书记次欧说:“ 从山东援藏干部那里我们明白了,政府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干好政府应该做的服务,其他的交给市场就可以了。”

  从“民生”到“民心”

  6月20日中午,记者来到海拔 4513米的日喀则昂仁县卡嘎镇雪村。54岁的念扎正在收拾院子,准备盖新房。谈起山东第五批援藏干部,念扎用半藏半汉的话语告诉记者:“山东援藏,亚古都!亚古都!”“亚古都”在藏语中是“好得很,非常好”的意思。念扎告诉记者,最让村里群众感激的是,

  山东第五批援藏干部解决了他们多年来的吃水难的问题。

  雪村虽然地处吉木措湖旁,但湖水含盐碱度高,人畜无法饮用。多年来,村里人畜饮水一直靠雪水和雨水,浑浊不堪,卫生状况得不到保证。山东第五批援藏干部、昂仁县委书记杜振波介绍,2007年他们来到后,投资800 多万元建起了城区居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城区和附近村6000多名群众的饮水问题。

  援藏项目向农牧区倾斜、向农牧民倾斜,山东第五批援藏干部围绕民生开展工作。 3 年来,省和济南、青岛、烟台、淄博、潍坊5 个对口支援市投入资金 4788.1万元,用于补助14095户农牧民的安居房工程,对每户农牧民补贴资金 3500元;为解决农牧民照明问题,我省投入资金 2400多万元,使5个对口援助县4000多户无电农牧民用上了电灯;协调中央财政专项资金4115 万元,重点用于农牧区的生态和环保、技术成果转让、基础设施建设等。

  为藏区群众留下一批看得见、 摸得着,能够长期受益的民生项目、民心工程,是山东第五批援藏干部3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

  在日喀则市东嘎乡,最漂亮的建筑是情远希望小学。在这所只有170名学生的学校里,一栋气派的4 层教学楼矗立在蓝天白云下,远远望去,十分醒目。学校里至今保留着14年前学校刚建时的一排学生宿舍,低矮的泥坯墙,随处可见裸露的泥砖,透过木头窗,里面不足 10平方米的空间一览无余。 43岁的次旦校长告诉记者:“ 都是危房了,里面要住至少 10 名学生。” 而在现在20多平方米的新学生宿舍里,8人一间宿舍。老宿舍前的一棵大树上,挂着一个汽车轮毂。次旦拿起石块敲了敲,当当作响,他说这就是过去学校的钟。而现在,孩子们上下课听到的是电子铃声。不仅如此,从2008年开始,孩子们还用上了电脑。

  变化始自2007年山东第五批援藏干部的到来。他们投资近400 万元,建了教学楼、 学生宿舍、 食堂等,解决了危房问题,改善了办学条件。山东第五批援藏干部、日喀则市委书记华玉松说,孩子们搬进新教室那天,很多家长一大早从十几公里外的地方赶来,为他和同事献上洁白的哈达,“每个人的脖子上都戴了厚厚的几十条,像牦牛一样。”

  山东第五批援藏干部总领队窦玉明介绍,3年来,我省在日喀则地区完成投资4.47 亿元,超出计划投资 3.38 亿元的132.2% 。其中,投向农牧区和农牧民的部分占全部援藏资金的60% 以上。“把每一分援藏资金花在刀刃上,把每一个民生工程办成民心工程,让农牧民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让农牧民真正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从“输血”到“造血”

  5月21日,由力诺集团投资4.5亿元的10MWp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在日喀则市城北办事处甲龙沟奠基。这是西藏地区迄今为止在新能源方面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

  山东援藏干部刘勇介绍,到今年 12月,该项目将并网发电。全部建成后,年发电量将达6100万KWh。“这个项目不仅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还具有明显的示范作用,可有效缓解西藏地区电力供应不足,同时为今后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打下基础。”

  把招商引资作为援藏工作的重要部分,变“输血”为“造血”,是山东第五批援藏干部工作思路的又一次调整和创新。 3 年来,他们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把西藏的政策、资源和区位优势同山东的人才、资金、技术等优势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利用市场机制援藏,形成了引导企业按市场机制参与援藏的新格局。目前,山东100多家企业先后到日喀则进行项目建设考察和投资洽谈,投资和开工建设项目13 个,投资领域涉及矿产、藏药、太阳能、口岸建设等,实际投资5亿元,极大地提高了日喀则地区的“造血”功能。

  日喀则地委书记格桑次仁认为:“近三年,是山东援建项目启动实施数量最多、投资额度最大、进展最快、涉及领域最广、 拉动效应最强、 建设成果最为丰硕的一个阶段。”

  6月 24 日,在会见山东援藏送迎团时,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说,在所有对口援藏省市中,“山东省是重视程度最高,援藏力度最大、领域最广、项目最多、给群众带来实惠最多,援藏干部表现最突出的省市之一。第五批山东援藏干部为西藏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为西藏尤其是日喀则地区的发展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