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本村人外来人,都是“一家人”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7日07:05  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陆一波

  傍晚时分,年轻村民赵钧和河南来沪党员任文友来到村平安工作站,开始护村巡逻。在这支近40人的治安巡逻队中,近三分之二是来沪人员。

  作为青浦离市区最近的一个村,徐泾镇光联村东接虹桥枢纽,南连闵行、松江,1.25平方公里的“小村子”集聚了38家企业,来沪人员多达7500余人,相当于本村人口4.6倍。但在此住了近7年的任文友坦言,“在这里,无论你来自哪儿,大家都是‘一家人’。”

  光联村曾有“烦恼”。前些年,村里各项经济数据连年飘红,可治安案件、盗窃案件时有发生。由于人口大量流入,环境卫生也 “不堪重负”。赵钧记得,一次,他的私家车停在屋外,第二天一早发现车牌被撬。“不仅本地人觉得不安全,来沪人员也觉得不安全。”任文友说道,“家里自行车已被偷了好几辆。换成助动车后,夜晚总要把蓄电池拆下拿进屋,以防被偷。”

  来沪人员虽然住在村里,但由于生活习惯等不同,与村民“就像两个哑巴在一起——无话可说”;村民也觉得与来沪人员有“距离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潘雪明逐渐意识到:长此以往,“老光联”、“新光联”距离将越拉越大,“光有经济发展,社会管理跟不上,谁也不会叫好。”

  于是,一场来沪人员管理模式的创新探索悄悄拉开序幕。

  对来沪人员的管理,从何入手?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光联村的探索有了“方向”。

  安徽来沪的郑东杰女儿在老家幼师毕业后来沪,却一直没找到工作。老郑找到当时尚不认识的村支书反映困难,没想到“潘书记毫不见外,一口答应帮忙”。经联系推荐,不到一个星期,老郑女儿就在镇上民工子弟幼儿园找到了工作。老郑感激不已,“今后村里有啥事,尽管吩咐。”

  “将心比心,我们在外打工,也希望得到当地人的关心。”村“两委”班子认识到,应该从具体事情做起,将管理寓于服务之中。

  打工难,是来沪人员反映集中的问题。为此,村里与村域范围内的企业联系,无论是本地人还是来沪人员,村就业办统一向企业推荐。仅今年上半年,成功向企业推荐51人,其中20%为来沪人员;让来沪人员乐业,也要让他们安居。投资400多万元的光联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启用后,向来沪人员敞开“大门”;村党支部成员和党员骨干与来沪党员“一帮一”结对;来沪党员与身边来沪人员“一带一”结对,使村党支部及时了解来沪人员困难需求,及时帮助解决……

  “光联的发展,来沪人员不是配角,而是共同的主角。”正是因为光联村“两委”有这样的认识,一系列举措不断推陈出新:

  凡涉及社会综合治理、来沪人员管理的会议,一般都邀请来沪党员、来沪人员列席;此外,还有来沪党员座谈会制度、参与村民自治制度等。

  每晚7点到11点,由村民和来沪人员组成的治安巡逻队,都会在村里的大路小道、村民小区、沿街店面等往来巡逻。“知道村里有这么一支巡逻队,想做坏事的人也不敢来了。”发起人之一郑东杰说道,今年以来,村里的案件发生率同比下降40%左右,“昔日的治安乱村,已成为市文明村”。除治安巡逻队外,村里的志愿信息员队、水电维修志愿者队等,也都由村民和来沪人员共同组成。

  “只有参与,才能真正融入。”令潘雪明欣慰的是,最近,又有23名来沪党员向村党支部“报到”,提出了参加村里志愿服务的希望。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