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岭南不缺文化,缺吆喝的自信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8日13:56  金羊网-羊城晚报

  羊城晚报记者 邓琼实习生 高金花

  岭南学人谈 二

  关键词:文化潜能

  深圳可能成长为文学城市

  羊城晚报:黄先生多年关注广东文化领域内的各种现象、事件,对于“文化强省”建设,您认为广东具备条件了吗?

  黄树森:首先我要说,所谓的“广东文化沙漠说”就是一个伪命题。广东的历史文化是富矿,只不过在清代中期以前,因为南北文化的隔绝,广东文化不为中原所熟悉。其实广东是中国几次现代化的原点,也是中西文化走廊的原点。西方的思潮,现代的工商业制度和观念都是从澳门、珠海传到内地的。

  此外,经济迅猛发展必然会带来文化深层次的发展,但也许这些发展在传播界和学术界都还来不及概括,尚未成为我们的“强”,所以要继续总结和建设。经济的发展已为文化提供了一块肥沃的土壤,广东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凭借政府、传媒的因势利导,文化很快就会突围而出,转化为更大的影响力。

  羊城晚报:您认为广东还有很大的文化潜能?

  黄树森:当然。我举一个不为大家所熟悉的例子。深圳在经济上当然是领跑全国,但颇具文化意蕴的是,目前在深圳有10000人常年持续不断地从事文学创作(包括网络写作),间歇从事文学创作的也有50000人左右,队伍十分庞大。此外,在深圳还有约1000家的企业、团体内刊,近10家文学论坛网站,这些也是重要平台。这在全国都是罕有的!

  城市迅猛发展为文学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素材,也引来了人才,而且居民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开始渴望精神的充实。深圳现在所缺乏的是重要的、标志性的文学大家和高端杂志。如果拥有了这两样,这几万人创作队伍的发挥空间就很大了。我甚至认为,深圳有潜力成为像英国爱丁堡那样的文学城市。

  关键词:游戏规则

  市场运作很诚实没有虚肿

  羊城晚报:广东的经济环境对文化发展的推动已经日益明显,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是一例。

  黄树森:国家统计局在今年的文博会上宣布,广东省文化产业的产值占全国的1/5!这是从数据上看。那么从质量上看,广东文化产业的市值很高,市场的运作很诚实,没有虚肿。有省委领导曾经介绍,广东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通常抓两头:一头是创业阶段,帮其起步,如启动资金筹集和市场准入;另一头是待其优胜劣汰、脱颖而出时,适时帮其做大做强,成为品牌、成为龙头;中间阶段要让给市场。这种做法既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政府的风险,又给企业市场带来磨练和必要的帮助,从产业上为“文化强省”的建设打下了一个软、硬实力的重要根基。

  羊城晚报:我们也注意到,近来跟文化产业有关联的展会在广东愈做愈大,这是否也反映了文化实力的增强?

  黄树森:是的,深圳的文博会、东莞的动漫博览会等都已经成为行业龙头,这反映出广东已经涉足于现代文化产业一整套规则的确立,值得欣慰。

  关键词:岭南气象

  新人文伦理初现岭南大地

  黄树森:我还要指出的一种气象,就是新人文、新伦理、新风俗已经弥漫在岭南大地。

  羊城晚报:具体所指是什么?

  黄树森:比如民间收藏、民间摄影、私人博物馆等都在广东兴起,逐渐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消费。此外,非专业性的著书立说、参加合唱团,也成为更多城市人群消遣休闲的方式。比如我在珠三角考察,就发现不少私人博物馆主将所有的钱投入博物馆,子孙后代在继承时拿不到现金,博物馆就是唯一的遗产,它升值到什么程度完全凭借后代们经营的本事。这就蕴含了文化积累的理念,只有更懂文化、才能将遗产升值,从中产生的是一种新的伦理关系。还有东莞现在致力于恢复古老的“莞香文化”,也是经济带动新人文崛起的典型。

  关键词:劣势分析

  一味低调根源在自信不足

  羊城晚报:刚才提到的都是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优势所在,那还存在什么劣势吗?

  黄树森:弊端当然有,不然我们早就“强”起来了嘛。一是体制问题,行政区划的利益分割、产业链条的分工纠葛都给文化发展带来掣肘。比如十三行,这个品牌既是广东省的又是广州市的,也是荔湾区的,三个层面上都想打造,究竟由谁来承担就难以判定。所以十三行的品牌塑造问题谈了很多年,老百姓一直没有看到实际的行动,基本是纸上谈兵。二是观念问题。

  羊城晚报:以观念领先而著称的广东人,还会存在这个问题?

  黄树森:广东人的开放观念有着过分务实的一面,因此会造成眼光上的“小富即安”,这也是建设文化强省的障碍。岭南文化应该更多地吸收京沪文化的自信。北京文化是有点炫示的,上海人则有怀旧情结,总是怀念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那个国际大都会。你看,上海的百乐门歌舞厅几乎在所有的沪产的影视剧中都要出现。这种怀旧的自信是广东人所缺乏的。比如广东的“花艇”就很有地方色彩,是另一种岭南文化的载体和呈现方式,但知道的人就很少,广东人不说。

  岭南文化一味的低调行不通,现代文化需要自信,需要高调、吆喝。过于求实、不张扬实际就是文化自信力不强,地方的文化形象也难以打造出来。

  关键词:品牌意识

  请大声叫响广东“文化语录”

  羊城晚报:文化缺乏自信,大概与叫得响的品牌不多有关系。

  黄树森:广东不是没有好品牌,而是文化的品牌意识薄弱,这也是文化强省建设过程中的一大障碍。在商品大潮里,我们往往忽略了文化,尽管都在说文化无处不在。举一个现成的例子:世博会举办之前,有关单位请我审定在广东馆分发的宣传册内容。我一看,这不就是产品广告和说明书吗?文化到哪里去了?———其实广东与世博素有渊源,比如中国人最早提出要办世博会的就是广东近代维新思想家郑观应;在第一届世博会上,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亲自为中国商人徐荣村的“荣记湖丝”颁发了奖牌和奖状,这位中国的“世博送展第一人”虽然在上海经商,却是地地道道的广东香山人。广东去世博会,难道不应该打这种牌吗?

  当年我去湖南,还在旅游车上导游就戏说“惟楚有才,可不包括你们湖北人!”体现了湖南人在文化交往中品牌意识的强大。一个省强弱与否,与文化的自信、骄傲,本土文化知识的普及有着密切联系。其实,广东难道没有类似的语言吗?据我所知,明代张其凎在《岭南名臣序赞》中就写过:“绵疆峻岭,代有伟人;文川武乡,常产贤哲。”这句大可涵盖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广东名人的“语录”,为什么没有进入我们旅游部门、接待部门的培训课本里呢?

  谈到中国近代的高等教育,大家一提就是蔡元培先生,其实中山大学的首任校长邹鲁先生、岭南大学校长陈序经先生等广东教育家,都是教育史上值得大书的人物。

  黄树森,1935年1月生于湖北武汉,著名文艺评论家。1959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现为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山大学兼职教授,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