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迁徙中的童年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9日02:47  新京报

  

迁徙中的童年
7月14日,石景山区雍王府村,一四川男孩家正在搬家,他坐在椅子上表情有些失落,表妹逗他玩他都没反应。
迁徙中的童年
7月14日,石景山雍王府,两位中介工作人员打出房产信息。

  人物:马小朵(44岁) 籍贯:江苏

  职业:流动人口儿童活动中心负责人,民间组织公益人士

  “我要尿尿。”4岁的刘亦菲举起小手。

  瞬间,园长马小朵的面前,哗地举起了一排小手。“我也要尿尿。”“我也要……”

  “这就是孩子。”44岁的马小朵开办的幼儿园藏在雍王府村一条胡同里,一间教室,一间卧室。绘着苹果树、向日葵的涂鸦,贴在有些泛灰的墙面上。向日葵被涂成粉色和紫色———这种花朵距离孩子们的世界太遥远了。

  “就像燕子拆了窝一样”

  幼儿园面临拆迁遣散

  5年前,马小朵来到雍王府村附近村成立的公益性质的“同心希望家园”和“流动人口儿童活动中心”,其主要关注辖区农民工妇女的身体健康,向她们普及科学知识和孩子的教育,以及为使农民工在外安心打工,办免费幼儿园。

  后来,“同心希望家园”和“流动人口儿童活动中心”都迁到了雍王府村。儿童中心填补了这里流动人员子女学前教育的空白,孩子们不再“放养”在废品站、大杂院。最开始,儿童中心一星期只开放两天;去年9月起变为天天免费开放,今年3月起开始提供伙食,每月收取200元。

  有上过其他幼儿园的孩子家长认为,马小朵的幼儿园“学的东西太容易了”。但是,更多的外来务工者还是排队将孩子送到这里。

  7月以来,园里35个孩子减少到15个,其余均随着流动人口的搬迁而离开;有的孩子被送回老家。马小朵的幼儿园,和这个流动人口与本地人混居的村落一样,面临拆迁遣散。“就像燕子拆了窝一样。”马小朵说。

  “他们搬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

  投入精力寻找新园址

  由于有基金会支持,马小朵的儿童中心原本在筹备第一个“分部”,在附近的田村,“预计能覆盖3万打工人群。”她说,田村的情形,和雍王府村简直一模一样:私立幼儿园人满为患,班级就像私搭乱盖的住房一样膨胀,1个班能达70-80人。

  但现在,马小朵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投注在寻找新园址上。

  “现在的城乡接合部很难找到合适的大房子,而且很多地方都要拆了。”她说。为了找房,她跑遍了西平庄、法海寺、麻峪。很多城乡接合部的打工家长过来找她,说你到我们这里办学吧。但是,她始终没有找到适合办园的房子。

  不过她还是很乐观。

  “我就跟着他们走,他们搬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因为他们需要我。”马小朵说。

  “再拆了,孩子就没处托管”

  频繁迁徙影响孩子心灵

  有的打工家长已搬离了雍王府村,但仍将孩子送到马小朵的幼儿园里,因为当地没有合适的托幼机构。

  4岁的魏新是四川人。她的父亲魏应远在北京做装修工作,住在雍王府村6年。6月份,魏应远听说村庄拆迁的消息后,就举家迁到了10多公里外的一个地方。可是,那边的幼儿园价格贵,每月要800多元。“孩子也不适应陌生环境,不肯上新幼儿园。”魏应远只好重新将女儿送回马小朵的幼儿园里,每天接送孩子一个来回,骑自行车二十多公里。

  “这个幼儿园再拆了,孩子就没处托管了。”魏应远很发愁。据马小朵说,许多打工家长都很怕他们忽然搬走,有的母亲甚至急得生了病。

  对于频繁迁徙可能给孩子们心灵造成的影响。马小朵也感到担忧。

  根据马小朵的经验,孩子新到一个陌生环境会表现得“孤单、恐惧”,特别是在其他孩子已经熟识、打成一片的情况下。

  她说,打工子弟学校普遍存在老师人手紧、又没有受过培训的情形,很多老师无暇顾及新生的心理状况,“就把孩子放在一边哭。”这种情况下,孩子的不安全感会延续很久。

  A12-A13版采写

  本报记者 温薷 张伟峰

  摄影:本报记者 孙纯霞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