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赴浙“坐地招商”的实践与启示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9日04:20  大河网-河南日报

  本报记者芦瑞

  40天时间。

  102个签约项目。

  总投资344.5亿元。

  这些数字,与古老中原放开胸怀、扑下身子,深入诗画江南“坐地招商”的实践有关。

  推动河南民营经济跨越式发展。

  承接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

  实现政府职能转变。

  这些思路,与奋进河南走出中原、学习借鉴,驻扎浙江大地“坐地招商”的启示有关。

  上篇:践行篇

  创——

  走千山万水,中原精兵“挺进”浙江大地

  (一)“北宋南宋一脉承,中原江南千古情。” 从2000多年前河南人范蠡到越国担当重任,到北宋时大批河南人迁徙浙江,河南与浙江人缘相通、文化相连,两省的历史情结源远流长,人文纽带绵延至今。

  时光流转,在新的历史时期,共同发展的强烈愿望再次把河南与浙江紧紧联系在一起。

  2010年5月8日,一支由河南省工商局、省商务厅和郑州市有关工作人员组成的小分队,从古老商都郑州出发,奋力“挺进”位于东南沿海的浙江腹地,代表河南在浙江大地坐地招商35天。

  (二)何谓“坐地招商”?

  “就是扎下根来,扎扎实实了解情况,认认真真拜会企业,努力帮企业与地方牵线搭桥,最终实实在在取得实效的招商活动。”行前,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作了指示,如是定义。

  “就是不搞‘大呼隆’,不搞形式主义,踏实坐下来,把求‘实’的精神贯穿招商工作始终。”过后,河南赴浙江坐地招商联络组组长、省工商局局长董光峰整理心得,如是总结。

  为何要如此兴师动众在浙江“坐地招商”?

  “我们正面临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积极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省委书记卢展工指出,豫浙两省的经济合作,“既为中西部地区发展带来更多帮助,也为东部沿海地区进一步发展拓展了空间,对全国发展大局、对豫浙经济社会发展都有好处。”

  “这是河南省委、省政府顺应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大举措;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内经济合作、承接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一个大手笔。”浙江省九届政协主席、长三角(浙江)民营经济研究会会长李金明认为。

  明确任务、领会使命,精挑细选的精兵强将从古老中原出发,在40天的时间里,让见多识广的浙江人由吃惊到信服。

  (三)“来这么多人!你们是来干什么的?”5月8日,河南赴浙江坐地招商联络组一行23人抵达杭州机场,在机场接机的同志吃了一惊。

  “坐地协调组织、搭建招商平台,推动全省赴浙开展大招商活动;建设郑州浙商产业园,举办郑州浙江投资合作项目洽谈会;组织大规模邀商活动,确保一批浙江知名企业参加6月18日在郑州举办的河南—浙江投资合作项目洽谈会。”联络组介绍,“我们来坐地招商,务求取得实效。”

  在了解了联络组此行目的后,对口接待的浙江省工商局开始了认真的思考:

  高强度,时间紧,只有40天;

  高难度,想从浙江招商的团队多了,达到目的的不多;

  高效率,一个浙商产业园、一次动真格儿的项目洽谈会,河南人不是流于形式,而是要见真章。

  感受到河南人的认真劲儿,浙江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先后3次召开碰头会议,帮联络组出主意、想办法,并派出10位同志深入浙江各地联系企业,组织12家企业到郑州进行投资考察,最终谈成了一批项目投资。

  (四)感受到河南人的认真劲儿的还有更多的浙江商人。

  联络组到浙江的当天,就连夜召开会议,持续到凌晨1点多,像这样的会议,共召开了12次;参加招商的同志没有休过星期天、没回过家,夜以继日、扎根浙江;实地拜访100多家大型企业集团、9家企业团体,驱车深入浙江各地,同不少浙江知名企业家交上了朋友。

  在35天的时间里,联络组实行“5+2”、“白加黑”工作法,发扬迎难而上、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和“干就干好、干就干成”的务实作风,埋头苦干、扎实工作,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4到15个小时。

  “没见过这么坐地招商的,在全国,你们河南是头一个,创了记录、开了先河!”浙商们惊叹。

  “河南省委、省政府这么重视民营经济发展,派一个正厅级干部带队花一个多月时间坐地招商,我们服了。到河南投资,我们心里踏实!”浙商们信服。

  诚——

  吃千辛万苦,搭起18地市“起舞”平台

  (一)新郑国际机场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岳文海发现,从5月中旬到6月底,郑州往杭州的航班“几乎天天爆满,常常一票难求”。

  据联络组工作人员统计,“在浙江坐地招商的高峰时期,从河南各地来的工作人员有2000多人。”

  为了开展工作,联络组主动与全省18个省辖市的市委书记、市长联系,阐明省委、省政府对此次赴浙招商工作的有关指示和要求,动员各地组织精干队伍,赴浙坐地招商。

  (下转第五版)

  (上接第一版)

  不仅如此,省工商局党组还组织了全省工商系统的力量,各省辖市以及县市区局局长纷纷出动,前往浙江打好前站,跟进服务,“各地招商负责人的身边,常常左边是招商局局长,右边是工商局局长。”

  (二)各省辖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响应、迅速行动,全省上下迅速掀起了新一轮大招商的热潮。

  原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王文超(现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专门听取了联络组的汇报,郑州市市长赵建才专程赴杭州组织召开郑州—浙江经济合作项目洽谈会;

  省委常委、原洛阳市委书记连维良(现任郑州市委书记)亲自组织和部署赴浙招商工作,市长郭洪昌亲往杭州召开洛阳市情说明暨项目推介会,市委副书记李兴太带领60多人赴浙坐地招商;

  鹤壁市市长丁巍、驻马店市市长刘国庆、信阳市市长郭瑞民、新乡市市长李庆贵、安阳市市长张笑东、平顶山市委副书记冯昕都带着项目,深入浙江的企业走访,并召开项目推介会;

  焦作、三门峡、许昌、商丘、周口、开封、南阳、漯河、濮阳、济源等省辖市,都由副市长带队前往浙江积极开展工作。

  全省18地市在搭起的平台上“起舞”,尽情展示自身优势,努力对接优势资本。而对联络组成员而言,这“翩翩舞姿”背后付出的辛苦,却是一言难尽。

  “为觅客商浙杭去,其间辛苦君信知。莫谓西湖毗邻居,徒叹无暇相会之。”省金融办主任孙新雷的这首诗,道出了联络组的心声。

  (三)在浙江之初,联络组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如何高速、有效地搭建起一个招商平台。

  为了扩大影响、搭好平台,联络组3次拜见浙江省九届政协主席、长三角(浙江)民营经济研究会会长李金明。从河南南阳走出去的李金明怀着对家乡父老的深情厚意,高度重视、亲自部署,亲手圈定46家实力强、产业特点突出的大企业,请浙江省九届政协副主席、长三角(浙江)民营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玉娣和研究会秘书长卢步东帮助协调对接。

  李金明非常赞同筹建浙商产业园的重要决策,并就园区政策配套、环境配套等问题,一一做出详尽指导。5月31日的郑州—浙江经济合作洽谈会,他亲自到场参加,直接带动了52位知名企业“一把手”到会对接。6月18日,他更是远赴郑州,出席河南—浙江投资合作项目洽谈会,率团为豫浙两省经济合作鼓劲加油。

  在浙江省政协、长三角(浙江)民营经济研究会和浙江省工商局的鼎力支持下,联络组像高速旋转的陀螺,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四)一起来看看6月7日这天,联络组一天的行程吧:

  早上8点,向李金明汇报洽谈会筹备有关事宜;

  9点,同浙江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召开碰头会;

  10点半,前往浙江建设集团拜会集团负责人;

  中午,同长三角民营紧急研究会秘书长卢步东讨论邀商问题;

  下午3点,与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举行会谈;

  5点半,与中南集团董事长吴建荣会面;

  晚上8点,前往民航村拜见朱重庆董事长;

  11点,与平顶山市有关领导商量招商事宜。

  一整天,8件事,日程安排的满满当当,“连坐到角落里喘口儿气的时间都没有。”

  河南省浙江商会秘书长韩渭芳深有感触地说:“我工作近40年了,没有见过这么拼命干的。这次参加坐地招商,仿佛又回到了当兵的那十几年。”

  正是这种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这种说实话、办实事的诚心诚意,打动了眼高于顶的浙江企业,硬是在浙江民营企业打响了“河南招商”的牌子,树立了新时期河南讲求诚信、尊重企业、渴求发展的新形象。

  和——

  说千言万语,邀来“明星”浙商共谋发展

  (一)诗画江南,山水浙江,人间天堂。

  从诗情画意的“天堂”里走出的“浙商”,似乎渐渐成为了一个符号,一个总是走在最前沿的商人群体的符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同这样一个观点:浙商是当今中国最具活力也是最会赚钱的人群。

  “浙商们有个‘三一法则’,就是一年中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省内,三分之一在国内,还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世界各地。”在浙江,有人这么对联络组说。

  一般商人尚且如此,那些实力雄厚的“明星”浙商,要想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一一拜会,一一邀请,并最终出现在6月18日的河南—浙江投资合作项目洽谈会现场,“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浙江方面有人断言。

  (二)然而,6月18日在郑州,河南—浙江投资合作洽谈会现场,厚厚一叠浙江出席企业名单让人讶然,让人疑惑:

  ——惊讶。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杭钢集团董事长李世中、广夏集团董事局主席楼忠福、中南集团董事长吴建荣、杉杉集团董事局主席郑永刚、中国人民电器集团董事长郑元豹、浙江华日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励君、航民集团董事长朱重庆、杭州亿通塑胶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建人……

  “大块头”企业和“重量级”人物齐聚,与会的浙商也惊呼,“这是多年来我们参加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项目推介会!”

  ——疑惑。“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怎么完成的?

  “跑断腿,磨破嘴,一家一家上门请来的。”联络组副组长、省工商局副局长杨文生感慨道出内中详情。

  (三)为了“抓住”这些大商们,联络组精心挑选了107家知名企业,全体人员分成4个邀商小组,扑下身子,登门拜访,深入企业开展邀商活动,说尽千言万语,目的只有一个:请你们到河南来!

  “请你们到河南看一看,不在乎有没有项目、要不要投资,就请你们亲身去感受和体验河南,你们自然会坚定在河南发展的信心!”诚恳表明招商心意。

  “逐鹿中原,问鼎中原。在历史上列国争雄、诸侯割据的战乱年代如此,在今天市场竞争、互利共赢的现代商战中也如此。中原大地有无限商机、有独特优势、有发展空间,这是豫浙经贸合作的根源所在。”娓娓道来河南优势。

  诚意总能打动人心。浙江企业的老总们被认真所感动,被前景所打动,纷纷表示将亲自到会。随着洽谈会的临近,联络组每天都能接到浙江企业要求参加会议,或打算到河南投资考察的信息。

  (四)6月15日至17日,投资合作洽谈会举行在即。省工商局派出了20位处长、安排了20部车,“还有几台是借来的”,驻扎在新郑国际机场,专职接待前来参会的嘉宾。

  “接机的时候,小姑娘们送花一直送到飞机舷梯下,非常隆重,一飞机的人都在看着。”第一批到达的客商回忆说,“从没受过这么高的接待礼遇,非常感动。”这种感动,是踏上中原大地的第一印象。

  过去,中原大地为兵家必争之地;今天,中原大地已成为商家抢占的高地,对广大浙商展现出越来越强的魅力和吸引力。

  参加洽谈会的客商们普遍认为,河南的快速发展令他们大开眼界。“得中原者得天下”,河南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广阔,浙江的企业能够来河南发展,不仅是为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而且也能够实现企业自身更大的发展。

  (五)“中原大地热浪高,投资兴业河南好。豫浙携手谋发展,中部崛起中州早。”李金明的一首即兴诗,道出了浙江客人的心声,更博得了满堂喝彩。

  韧——

  想千方百计,力促项目“招得来,落得住”

  (一)人请来了,项目招来了,也就走到更关键的一步:怎么让这些项目在河南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万里长征走了一多半,走完这最后的征程,需要的是一股“韧”劲!

  一股“坚韧不拔、锲而不舍、攻坚克难、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和毅力。

  (二)在与一家家客商对接谈判时,遇到的难题数不胜数——

  航民集团董事长朱重庆说:在河南土地、资源和劳动力等因素竞争优势十分明显的情况下,融资问题已成为浙商进豫投资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联络组立即会同省政府金融办公室,组织我省工、农、中、建等10家银行的主管行长及信贷处长共25人,专程赴浙调研3天,直接倾听企业的需求及问题,提出了解决企业融资和改进金融服务的意见。

  “10家银行专程调研解决招商融资问题,这在过去是没有过的,我们看到了河南加快发展的决心和魄力!” 杭州锦江集团副总经理项杭育说。

  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提出,要在河南投资建设100个左右大型综合购物中心,需要协调用地和政策,联络组立即同郑州、新乡、平顶山等市联系对接;

  人民电器集团董事长郑元豹提出,要在郑州投资20亿元建设“总部基地”,在郑州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但在河南的前期投资尚有遗留问题没有解决,联络组立即会同郑州市协调解决遗留问题,促成了项目签约;

  为促成青云集团50亿元冷轧钢项目落户信阳,董光峰同信阳市市长郭瑞民、副市长张春香一起设宴等候集团董事长3个小时,晚上10点才开始会谈,还两次登门拜访,多次电话联系,推动项目有了实质性进展。

  (三)抓住项目不放松,不仅要“抓住”客商搞对接,更要“抓紧”自身练内功。

  精心筛选项目。联络组从省商务厅带去的1048个重点项目和18个省辖市推荐上报的1113个亿元以上项目中,筛选出389个重大项目,向浙江企业推荐,淘汰率超过80%。

  集中推荐项目。5月31日,郑州—浙江经济合作洽谈会在杭州举行,杭钢集团、中南集团、广夏集团、航民集团等52家浙江知名企业的“一把手”参加“一对一”对接。此外,联络组还会同洛阳、驻马店、平顶山、新乡、周口等市在浙江举办洽谈会,集中推荐项目。

  严格核实项目。截至5月底,全省18个省辖市上报的可签约项目就达117个,投资总额达450.41亿元。为确保签约项目真实有效,联络组坚持实事求是,最后确定上会签约项目54个,投资总额210.89亿元人民币,挤掉了一半的水分。

  (四)签约只是成功了一半,后续工作不容忽视。针对浙商签约企业的“个性化”需求,联络组实行“一企一策”,及时跟进服务:

  杭州亿通塑胶实业有限公司在南阳投资2亿元兴建塑胶项目,联络组一方面与南阳市政府联系,促成项目尽早落地;另一方面,还应公司董事长朱建人的请求,与河南移动、河南电信联系,帮助企业开拓市场,解除其后顾之忧;

  浙江天能电池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天任反映,我省漯河市舞阳县有人涉嫌假冒该公司“天能”牌商标,省工商局派出专案组,仅用两天时间就查清事实,帮助企业净化了市场。

  千辛万苦、千方百计换来的是成果丰硕:6月18日上午,在河南—浙江投资合作项目洽谈会举行的重大项目签约仪式上,共有102个项目成功签约,总投资344.5亿元,投资额在1亿元以上的项目78个,总投资328.1亿元,占签约项目投资总额的95%;10亿元以上的项目9个,总投资132.5亿元。

  “规模大、前景好、领域广、质量高,而且专业化程度高、产业集中度高。”专家们一致认为,“这102个项目必将对我省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下篇:启示篇

  一路行来,一路思索。

  为什么省委、省政府如此高度重视这次的招商活动?

  这次坐地招商最本质的意义是什么?

  跳出招商引资的范围,该如何认识这次招商的深远影响?

  时值七月流火,对于从杭州回到郑州的董光峰而言,比天气更炽热的还有久久不能平息的心情、苦苦不能停止的探索。

  启示一:学习借鉴浙江经验,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把它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战略性举措来抓。

  (一)民营经济是推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浙江主要是靠民营经济发展起来的,与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相比, 更具独创性。民营经济为浙江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内在活力,有力促进和支持了浙江的发展。2009年,浙江省民营经济增加值超过1万亿元,占全省GDP的66%,综合实力全国第一。

  国内知名的零点调查公司曾在北京地区进行了一项企业界人士调查。结果显示,浙江商人是北京市场上的超级活跃群体,广东商人次之。在上海,在沪浙军阵容庞大,浙籍企业在沪投资总额、企业总数和资产总额,均居全国各省市之首。从通都大邑到穷乡僻壤,甚至在世界各国城市,到处都有浙江口音的投资者和生意人。

  “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是浙江民营企业的真实写照。

  (二)浙江的民营经济是“诚信经济”。

  浙商视信用为“第一生命”,认为企业没有信用就无法生存,贷款到期千方百计按时归还,以保持良好信用记录。浙商还主动提出土地过户抵押、贷款按项目进度控制等措施,主动邀请银行监督。

  浙江的各级政府视信用环境为发展环境,如果企业无法按时归还银行贷款,政府甚至由财政出资,救急代偿,以维护民营企业的良好信用记录。

  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形成了浙江民营企业与金融机构的良性循环:企业基础好、信用好,银行敢于发放贷款;企业容易得到资金,不断发展壮大。

  河南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应学习借鉴浙江的经验,建立健全失信惩戒制度和守信激励制度,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努力打造“诚信河南”。

  (三)“不仅如此,对GDP的贡献率超过60%的民营经济,还对国有企业迅速形成了‘倒逼机制’,使国有企业不得不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从而推动了浙江的国有经济发展。”在一个多月的招商实践中,联络组越来越紧迫地感到:“必须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并把它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战略性举措来抓。”

  “尤其要解放思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采取‘拿来主义’的办法,‘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把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引进来,努力实现我省民营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此时,大家才真正深刻理解了卢书记对这次坐地招商的重要指示。

  启示二:承接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带动经济发展,在中部崛起中率先实现中原崛起。

  (一)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浙商在国内外都受到了严重冲击:仅在俄罗斯就损失了34亿美元,在山西、海南的损失也比较大。华日集团董事长陈励君说,浙商“不得不重新审视投资趋向的问题。”

  “现在是浙江企业向外发展的关键阶段,只要你们政策对头、环境好,坚定不移地一批一批地引进,就能把河南的民营经济带动发展起来。”正大青春宝集团董事长冯根生说。

  (二)冯根生所说的“关键阶段”,是指浙江在高速发展后正面临“成长的烦恼”——

  在浙江杭民集团、杭州青云集团等企业,由于土地资源紧缺,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壮大;

  在宁波,由于大力发展制造业,职工就医、子女教育等沉重的社会负担、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让宁波市委、市政府难以负荷,下决心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把各企业的总部留在宁波,把生产基地向外转移;

  ……

  土地、资源、能源、劳动力乃至水等重要生产要素全线告急,再不抓紧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浙江经济这趟“快速列车”将会有跑不动的一天。

  河南有着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廉价的劳力和广阔的市场。经过调查、对比,联络组发现,郑州、洛阳的劳动力成本比浙江低20%,周口、商丘、信阳、驻马店等黄淮四市则低60%。

  河南具备承接浙江产业向外转移的充分条件。

  这正是我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带动经济发展,在中部崛起中率先实现中原崛起的难得机遇!

  (三)产业发展的梯度转移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经济规律。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沿海地区就承接了国外转移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形成了珠三角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带。目前,沿海发达地区已进入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提升的要求趋势日益增强,而中西部地区仍处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工业经济刚开始起飞。

  党中央、国务院适时提出了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大力推进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

  此次豫浙两省携手合作,在省级层面上组织、推动浙江的产业向河南梯度转移,既为中西部地区发展带来更多帮助,也为东部沿海地区进一步发展拓展了空间,其影响绝不仅仅局限在河南和浙江。

  这次坐地招商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招商引资的范围。

  这种对中央战略部署的贯彻和落实,在全国都有着开创性的意义!

  启示三:大招商、招大商,要全局动起来形成合力,立足自身职能,延伸工作领域,坚持“三具两基一抓手”,实现政府职能转变。

  (一)对于河南来说,“坐地招商”不仅仅是招来了企业和资金,也不仅仅是承接了产业转移,更重要的是,给河南带来了沿海发达地区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经营方式和新的管理模式。

  这种种的“新”,必然对我省各级政府改进服务、提高效率、创造良好投资环境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这种种的“新”,让联络组成员在浙江日日拓展视野、时时受到冲击,对于我省“大招商、招大商”的战略部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二)大招商、招大商,要全局动起来形成合力。招商引资是一场“总体战”,事关我省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河南的长远发展,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各级职能部门的共同职责,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这次赴浙招商的联络组成员来自省工商局、省商务厅、郑州市商务局和郑州新区管委会等不同部门,在招商过程中都积极发挥各自优势,出主意、想办法,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合力,最终圆满完成了招商任务。

  我省10家银行专程赴浙参与招商,与浙商面对面沟通,不仅坚定了浙商投资河南的信心,也使参与的银行认识到,“金融机构参与招商活动是必要和有益的。”

  有的银行曾经对部分行业、部分项目不是十分看好,不愿给予金融支持,而在浙江实地参观的过程中,却惊奇地发现本不看好的项目实际已经形成了规模效应、产业链效应、行业标准效应和全国示范带头效应。

  “对金融机构来说,这也是一次跳出河南看河南,提升服务、拓展市场的重要机遇。”一位银行行长深有感触地说。

  (三)大招商、招大商,要求各级职能部门立足自身职能,延伸工作领域,转变角色定位,真正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全省工商系统这两年一直在强调一个理念:“立足工商抓工商,跳出工商抓工商。”

  监管与被监管本是一对矛盾。作为行政监管部门,工商系统通过“立足”和“跳出”的实践,坚持把服务作为监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不仅和谐化解了这一矛盾,而且彰显了自己的作用:我省工商部门的群众满意率2007年、2008年、2009年连续三年名列49个政府部门首位,实现了“三连冠”。

  经过了这次招商的“洗礼”,全省工商系统对引资的艰难、企业的不易有了切身的体会,反过来更深刻地理解了“立足”与“跳出”的关系,认识到了转变职能的重要性,跳出了市场监管者的角色定位,由监管者向服务者转变。

  参与招商的基层工商局长说:“花了这么大力气招来的企业,当然要呵护好、服务好,关注企业的成长,帮他们解决问题,让他们真正在中原大地开花结果。”

  (四)大招商、招大商,要坚持“三具两基一抓手”的工作要求,坚持抓具体、抓基础、抓落实、抓成效。

  “‘三具两基一抓手’,是从工作实践中得出的真知灼见,太有针对性了。” 浙江的招商经历,让董光峰有了这样的认识。

  招商不是一句空话,是要一件事、一件事地具体去做,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具体去落实。

  搭建平台、联络客商、上门拜访、反复洽谈,正是这种求是的工作理念、求真的工作态度、求效的工作方法和求实的工作作风,为坐地招商打好了基础、实现了突破。

  从浙江回来后,联络组多了一个小影集,厚厚一大叠照片全是拜访浙江企业家时留下的合影,“我们带着河南的特色礼品,一个一个地找上门去和人家谈,实地拜访100多家大型企业集团,驱车深入浙江各地,同不少浙江知名企业家交上了朋友。”看到这些照片,他们总能准确无误地回忆起当时会谈的每个细节。

  “一具体就突破、一具体就深入、一具体就落实。”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可以说是这句话的真实注脚。

  “‘三具两基一抓手’是在破解发展难题中总结的科学方法,是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探索的有效举措。如何继续学习好、运用好、践行好‘三具两基一抓手’的工作要求,把今后的各项工作推向更深入,把以后的各项任务完成得更出色,是我们要一路思索、一路实践的大课题!”展望未来,联络组的同志们深觉任重道远。

  启示四:“坐地招商”是打赢招商引资这场“攻坚战”的一个法宝,它集中体现了两种精神——“创、诚、和、韧”精神和“四千精神”。

  (一)创业之初,浙商们常常“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他们起家靠的是“四千精神”——走千山万水,吃千辛万苦,说千言万语,想千方百计。

  “四千精神”的本质是实业精神,它是浙江“草根经济”的灵魂和不竭动力,是浙江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把事业做大做强,浙商们体现了另外一种精神——“创、诚、和、韧”精神。

  “创”,就是创新、创业、创造。包括创新思想观念、创新思路举措、创新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这一点在浙江民营经济中表现得很突出;

  “诚”,就是诚信。突出以诚为本,讲信誉、讲形象、讲品牌;

  “和”,就是和谐、和睦、合力,浙江的企业注重企业内部文化建设、注重企业和社会关系的和谐、注重环境保护,同时还不忘扶贫、助学、帮扶等许多社会公益事业;

  “韧”,就是坚韧不拔、锲而不舍、攻坚克难、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和毅力。

  有了这两种精神,浙江的民营经济发展到了今天,不仅为浙江经济位居全国前列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国家经济发展全局做出了很多贡献。

  (二)招商引资是一场“攻坚战”,而坐地招商则是打赢这场“攻坚战”的一个法宝。

  河南人有心学习,也善于学习。在坐地招商的实践中,联络组真正地“沉下来”、“坐下来”,认真研究浙商和浙江的民营企业,采取了“拿来主义”的方法,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四千精神”,创造性地借鉴了“创、诚、和、韧”精神,让“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浙江人信服,切身感受到了河南人的“创、诚、和、韧”——

  “创”,就是突出创新、创业、创造,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优质、规范的服务;

  “诚”,就是政府诚信,做到言而有信、服务有信;

  “和”,就是在依法运作、规范运作的同时,着力于围绕经济发展这一中心任务来形成合力、搞好服务;

  “韧”,就是重在持续,持续好的思路、好的政策,说到做到、说好做好。

  正如省委书记卢展工所强调的:对河南各级党委、政府来说,也要做到“创、诚、和、韧”,要更好地改进服务、创造环境,真正实现共同发展,真正让企业得到发展,真正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

  “创、诚、和、韧”精神与“四千精神”交相辉映,必将在中原大地上挥洒出河南人的豪气和浙江人的灵性,在中原崛起和浙江突破的伟大进军中,开创豫浙携手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