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用一生谱写红色经典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9日07:07  中国青年报

  张力 郭洪波 万天兵

  

用一生谱写红色经典

  阎肃近照。谭超摄(新华社发)

  一台戏演了半个世纪,《江姐》在新中国文艺史上是个奇迹。说到《江姐》,不能不提阎肃。

  作为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国家一级编剧,被圈里人称为“老爷子”的阎肃,却更爱自称“80岁的‘80后’”、“全军年龄最大的现役军人”。接受采访时,阎肃思维之清晰、精力之旺盛、语言之俏皮,让笔者不禁忘记面对的是一位80岁的老人,而更像面对一个性格率真的“老顽童”。

   一个艺术家的真诚之心

  1962年,年轻的新中国刚刚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国民士气亟待振奋,阎肃从当时流传广泛的红色小说《红岩》中得到灵感,利用探亲机会,闭门18天完成《江姐》剧本。

  阎肃老伴回忆说:“那是我们结婚后他第一次休探亲假,半个多月的假期,他一直闷在家里搞创作。我每次送饭过去,都见他蓬头垢面、胡子拉碴的。”

  为了使《江姐》更贴近实际,阎肃和同事们两下江南,三进川东,走访了许多在世的地下党员和脱险的革命志士,又一起到重庆渣滓洞体验生活,甚至把自己关在渣滓洞里7天7夜,还尝试了老虎凳的滋味。

  那些刻入骨髓、融入情感的生活体验,后来又融入了《江姐》的创作。就这样,他和大家前前后后共用了两年多,对剧本和曲谱从头到尾修改几十次,又经过一年多的排练,最后连食堂的大师傅听着排练厅传来的歌声,都会一边和面一边感动得流泪。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1964年9月,《江姐》一经公演,立即风靡全国,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群众,都给予高度评价。

  如今《江姐》已经复排5次,演出500多场,创造了中国歌剧史上的奇迹。其影响,已远远超出一部歌剧所能带给人们的审美体验和心灵震撼。以江姐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共产党人所展现的红岩精神,成为中国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影响和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一个艺术家的责任之心

  “我爱祖国的蓝天,晴空万里阳光灿烂,白云为我铺大道,东风送我飞向前……”

  这是阎肃上世纪50年代末创作的《我爱祖国的蓝天》。当时侵犯我国领空的敌机接连被我军击落,空军官兵士气高昂,时值阎肃到空军航空兵某部当兵锻炼一年,在与飞行员朝夕相处中,这首歌应运而出,传唱半个世纪,激励了几代空军官兵和有志青年。

  阎肃常讲,那些默默无闻的基层官兵是最可爱的人,也是他的创作永不干涸的源泉。

  1964年,阎肃为写《雪域风云》到西藏体验生活。那时已是12月中旬,他坐在解放牌大卡车的驾驶棚里,颠簸了18天,才到了海拔四五千米、零下40多摄氏度的目的地。

  没有高压锅,水烧不开,馒头蒸不熟;没有驱寒设备,夜宿一兵站,盖了5床军被,感觉还像光着身子躺在雪地里一样,极度寒冷加上高原反应,让阎肃难受得死去活来。他心想:除了这里,应该再无任何地方能叫“艰苦”了吧。

  天亮时,一位战士来给他送洗脸水,阎肃问他:“你来这儿多久了?”战士说两年多了。阎肃一下子惊呆了,因为高原反应,这个战士的脸上都起了斑,眼睛也是雪盲。当时,阎肃庄重地给这个战士敬了个军礼,真诚地说:“你真是英雄!真是英雄!”

  阎肃后来回忆,这次高原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作为一名军队文艺工作者为士兵服务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1987年,阎肃的一曲反映改革开放初期官兵精神风貌的《军营男子汉》响彻全国。上世纪90年代,他又推出脍炙人口的《长城长》,获得“战士最喜爱的歌”特别奖和解放军文艺奖。

   一个艺术家的青春之心

  近半个世纪以来,阎肃之所以能写出无数佳作,最重要的是源于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有一颗不老的青春之心。这颗青春之心,让他的作品总能引起时代的共鸣,在每一个时代都有知音。

  与阎肃有过多年合作的中央电视台“春晚”前总导演黄一鹤说,一个艺术家只有像孩子那样执拗较真儿、坚持真理、真诚对待艺术,才能创作出好东西。

  1998年,为支持抗洪抢险和灾区重建,阎肃多次谢绝社会上高薪聘请,不顾68岁高龄,冒着酷暑深入抗洪一线体验生活,积极策划组织《我们万众一心》、《携手筑长城》、《同舟共济重建家园》、《爱我中华新建家园》、《抗洪英雄颂》等大型抗洪赈灾义演募捐晚会,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去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的创作中,阎肃以80岁的高龄,起早贪黑,一丝不苟,担当文学部主任。

  自1984年以来,阎肃多次担任中宣部、文化部、总政治部、广电总局、北京市委等主办的重大文化活动的主创,先后组织策划了16届央视“春晚”、21届“双拥”晚会和7届全军文艺汇演。他现在还担任着中国红歌会终审评委、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名誉主席、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常务理事等10多个社会职务,天天都“忙得很”。

  著名作词家屈塬称阎肃是个“点子大王”,不管是音乐、舞蹈,还是小品、戏剧,在各个艺术门类中,他都能游刃有余。这不仅是水平,更是一种胸怀。阎肃无论在什么场合,总能敞开怀抱,毫无保留地面对大家,只要他有点子,肯定会与大家分享。而他出的新点子也总能让大家佩服。

  艺术恩师、为人楷模、普通一兵、一颗童心、古道热肠、时尚老头……人们根据自己和阎肃打交道的体会,给他以各种不同的评价。而阎肃自己则“最喜欢沙僧,说话少、干活儿多,任劳任怨”。

  一个艺术家的赤子之心

  1930年出生,1953年入党,1953年入伍,创作1000多部(首)作品,获国家和军队大奖100余项……漫长的人生岁月,阎肃获奖无数,但他最珍惜的是“空军优秀共产党员”这一荣誉。

  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的1937年,年仅7岁的阎肃随全家逃难到重庆,迫于穷苦在教会学校读书。1946年,就在学校准备把他推荐到高级修道院作为未来的神父培养时,日渐长大的阎肃不顾教会的挽留,考取了重庆南开中学。在校期间,他阅读了《共产党宣言》、《新民主主义论》等革命书籍,世界观、人生观发生了重大改变。

  1949年,阎肃考入重庆大学,秘密参加党的外围组织,积极投身爱国运动。

  阎肃说,他一生去过不少国家,但最令他难忘的是1952年前后随部队两次入朝慰问演出。

  一次,他徒步翻过一座大山,突然看到满山遍野的烈士墓碑,这些墓碑都朝着中国的方向,碑上依稀刻着姓名、年龄、机关、部队代号、入伍、牺牲时间。三两行字写尽了一个活蹦乱跳的战士的一生,有的墓碑上甚至连牺牲者姓名都没有。看到这一切,阎肃落泪了:这是和我一样年轻的生命啊!他们都是一样的血肉之躯,都有一样的骨肉亲情,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远离故乡、战死他乡?阎肃在墓碑前呆立许久,想了很多。

  从朝鲜战场回来那一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穿上了军装。他说从握紧拳头向党旗宣誓的那一刻起,那种神圣感和庄严感,让自己不由地在心底呐喊,“我一生都要做忠诚于党的文艺战士”。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