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从急功近利到尊重传统 “槟榔谷”教训换来成功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9日07:09  南海网

  从“黎苗风情村”到“原住民文化游览区”,从急功近利到尊重传统,这是用事实与教训换来的文化旅游的一次成功转型——

  “槟榔谷”寻找文化之魂的启示

  作为中国唯一的热带海岛省份,海南从来就不缺自然美景,但过去却一直缺乏融迷人的文化元素、深厚的历史内涵和美丽自然风光于一体的旅游项目。

  很长一段时间,业内人士(这其中不乏一些投资者、经营者),在事实与教训面前逐渐开始反思:海南的旅游,还经得起种种急功近利的炒作和“短平快”的经营模式吗?那些需要真心培植、精心呵护、真正回归历史本真和自然生态的东西,为什么不好好珍惜呢?

  在这些反思的对象里,“黎苗风情村”的起伏是最具代表性的,尽管现在类似的项目在海南已近乎落寞,但它留给人们的教训却是深刻的:不尊重真实传统与文化的旅游产品不可能长久!

  槟榔谷“谷主”的醒悟

  “1990年代兴起黎苗风情村时,大家根本就不懂得真正的黎族苗族文化,简简单单搭几间茅草屋,就告诉游客是黎苗风情村。其实里面就是卖东西的,茅草屋反而成了做生意的道具。”如今想起来,甘什岭槟榔谷海南原住民文化游览区董事长程天富感慨颇多。

  1995年下岗后,一个偶然的机会,自小生长在黎族地区的程天富在黎苗风情村租了一个摊位做生意。2元钱批发来的东西,在里面甚至可以卖到50元、100元,这样的暴利就连经营者都不敢相信是真的。

  很快,这个商机被大家发现了,原来赚钱就是这么简单:搭几间茅草屋,挂一块黎苗风情村的牌子,找旅行社、导游,带游客进来,把珍珠、苦丁茶等高价卖出去……

  大家蜂拥而上,风情村从五指山,一路往外“搬”到保亭、“搬”到三亚、陵水、万宁……“差一点黎苗风情村就搬到海口了,这还得了!”当距离海口市区不到50公里的居丁也出现了黎苗风情村时,一时舆论哗然。

  其间,程天富先后做过印尼村、土人部落等民族风情项目,当时都曾引领一时的市场风潮。“我现在都不好意思说土人部落的事了,当初谁都没想到发展到后来成了野人谷项目。”程天富在白石岭的土人部落,兴旺了三个月后,各地群起而仿之,很快就难以为继了。

  2005年,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的程天富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我觉得再不能这样做下去了,太累了,不管你做什么,别人很快就会模仿。只要回扣比你高,你马上就做不下去了!”10年的从业经验也告诉程天富,游客渐渐对这种急功近利的项目厌倦甚至反感了!

  2005年,当初从五指山一路风风雨雨走到琼海的程天富,回到了保亭。“我希望自己能够做一个真正的黎苗风情项目,向游客展示海南原生态的黎族苗族文化。”

  从急功近利到传承保护

  “究竟应该怎么做,当时心里也没底。”2005年,程天富专程到台湾考察当地对原住民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认定那就是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回来后,程天富把几年前就购买过来的槟榔谷项目正式命名为“槟榔谷海南原住民文化游览区”,希望从名称上就和过去的“黎苗风情村”划清界限。

  程天富请来了文体、民宗等各个部门的专家学者,和他们一起探讨黎族苗族文化的挖掘和传承。

  从小生长在黎村、又从事了十年“黎苗风情项目”的程天富这时才发现,自己其实并不了解黎族文化。

  黎族没有文字,文身和黎锦是其传递文化的两种符号。槟榔谷从这里起步,和专家、学者一起,到民间去收集黎锦、了解文身以及黎族的其他生活习俗。对于槟榔谷的行为,当时甚至有学者说,这个民营企业就是在做秀。

  但这一次,槟榔谷是认真的。企业投资数十万、上百万收集来的大量实物被分门别类后,分别在景区的传统文化馆、织锦文化馆、黎族文身馆、牛角文化馆等向游客进行展示。景区里保存了海南最大最完整的百年谷仓群,收集了40多幅完整的龙被,拥有全国唯一的文身主题文化馆……

  其中,去年落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成为我省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槟榔谷也被誉为海南唯一“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聚集宝库。

  不少乡间普通的黎族阿婆来到景区,成为景区里的“国宝级”人物。

  每天上午8点,72岁的黎族阿婆林玉蕊和三四十个黎族老姐妹们就开始整理织锦工具,开始在景区一天的织锦生活。[1] [2]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