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也说新《红楼梦》

  近日随着新版《红楼梦》的开播,这部电视剧一时间成了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得一时闲暇,打开电视,正襟危坐本想品一下新版的《红楼梦》大餐,但只动了几筷子便觉得难以下箸了,总觉得胃里有种不适的感觉在作怪。在心里形成多年的“红楼”固有的模式,被吃下的几筷子大餐击倒了,静心品味不外乎以下几点:

  关于色调,《红楼梦》在人们心里形成的固有色彩,应是一种明快鲜艳的色调为主。书中交待得十分明白,那就是“怡红快绿”。一个公侯府第,雕栏玉砌应以朱红绛紫为主,金黄为宾,翠绿为佐,宝蓝为使。而曾经最擅长用大红为基调的李少红导演,在《橘子红了》、《大明宫词》中所用的红色让人赏心悦目,而到了最应当用红色的地方却不用了,很是让人费解!剧情在一片暧昧的土黄色中展开,似乎叙述着一个乡村土财主的家庭故事。虽说剧中也有不少红色,但都裹在一片昏黄之中显得那样惨淡无光,所以这部剧的色调给人的感觉,如同一碗下过几遍馄饨的面汤水。

  关于服装,据说剧组在服装上下了很大的力气,投入的资金也巨,但给人的印象还不如那些麻衣葛履,荆钗布裙看起来鲜亮。面料也许都是极好的绸缎,但是颜色上不是土里土气,就是花里胡哨,穿在身上也显皱皱巴巴,我们老家有句话叫:“窝窝了粮食,糊涂了面!”意思是说就算你有很好的米面粮油,但是却让一个窝囊的厨子把好的材料捏成窝头贴成饼子,或者说煮成一锅分不清东西南北的糊涂汤。再看那些金钗们的头饰额装,金钱头、黄瓜片的发式早已通过网络有所了解,但相见之下还是让人有些吃惊,古人在女子的服饰上有着颇多的讲究,女子在未及笄之年,头发应少加修饰的,像这种黄瓜片、金钱头在戏剧中多为已婚的女子的发式。但电视剧中统统都给做成了这般模样,如果要对这种发式有个评价的话,只一个字“丑”!如果非要再加上一个字的话那就是“陋”!

  关于演员,这部剧中演员的选择也是差强人意。粗略看了几集,想这宁荣二府那么多的公子王孙、千金小姐、丫环使女,竟没有一个让人见了眼前一亮的人物。一部大剧,演员形象上总得过得去吧!男一号小宝玉似乎少了点富家公子的模样,瓜子脸瘦削腮一双眼睛也无光彩可言,相较于87版的欧阳奋强的丹凤眼来说,气质造形相差不是一点半点,富家子弟、公侯衣钵应该是面如满月,脸似银盆“粉团儿”一样的人物,举手投足间有一种倜傥自信的风度,而不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那种拘束感觉。如此形销骨立的宝玉,如何也不能同自己在脑海中形成的模式对等起来。黛玉倒是丰满,只不过与书中颦眉微蹙、弱柳扶风、略带三分愁容病态的金闺娇质相悖。而宝钗的形象则应如三秋明月,明眸皓齿,举步生香,笑靥如牡丹,玉润珠圆杨妃似的人物,但今天一见却显得十分单薄。还有老夫人,竟没有一点老太君的威仪,一说话表情还相当丰富,眉眼皆动,很难让人联想到雍容华贵,举指大方,又兼慈爱有加的老夫人形象,倒有几分齐天大圣的模样。

  剧中的语言可以说是最忠实于原著的,就连之乎者也,也一概一成不变地拿来捧出,毕竟我们生活在现代生活中,胡适鲁迅诸先生提倡的白话文运动在这百年间早已深入人心了,想那古白话文的行文方式,与我们的现代白话文有一定的距离,台词如果稍作变通又有何妨?

  音乐似乎加进了些国粹的元素在里面,但总的来看还是以现代音乐为基调的,一不流畅,二不悦耳,三只能说是芜杂。好像是西装里面又套了件马褂。

  如果这部剧不叫《红楼梦》,而随便叫什么《绿楼梦》、《黄楼梦》都可以让人看下去,哪怕叫《戏说红楼梦》也能让人看下去,但是千不该万不该叫什么《红楼梦》,所以就让人不敢看了。怕它拆了心中的楼,碎了心中的梦。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