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根治工作“模糊病”

  因工作关系,笔者常常下基层调研,听一些汇报。当问及某项工作的进展落实情况时,往往听到这样一些使用“估计、大概、可能、也许、许多、差不多、基本上、原则上”等字眼儿的回答。大概是多少?拿不准。差不多又差多少呢?不具体。原则上怎么办?太笼统。听了这些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模糊不清的回答,让人很不满意。

  早在90多年前,胡适先生写过一篇短文叫《差不多先生传》,讽刺国人苟且任事,连最需要讲究精确的医生也马虎敷衍,抱着“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的“差不多”态度。鲁迅也认为这种“差不多”态度,就是“中国四万万的民众害着一种毛病。病源就是那个马马虎虎,就是那随它怎么都行的不认真态度”。这种不认真的“差不多”态度滋生出一种“模糊病”,至今仍在我们干部队伍中蔓延。一些公文也常常使用模糊概念,充斥着诸如“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重点抓”、“可开可不开的会坚决不开,可发可不发的文件坚决不发,可讲可不讲的话坚决不讲”等语句,看似决心很大,要求具体,其实是冠冕堂皇的废话空话套话大话。至于如何具体操作执行,仍然让人不明就里。

  这些模糊语言和模糊概念的频频出现,至少说明我们干部队伍的作风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当事者对工作不用心不精心,缺少真抓实干的责任心,一事当前,并没有真正具体安排,责任落实到人。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就用“估计、大概、差不多”来打马虎眼,敷衍塞责。二是缺少调查研究,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工作只布置不检查,只安排不落实。用会议代替会议,用讲话代替重视,用公文代替落实。偶尔下基层检查工作,也是“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对各个环节不清楚,对存在的问题不了解,情况不明,底子不清。上级检查一较真,自己慌了神,只好扪心编假话,拍着胸脯说大话。三是处事圆滑,为进退自如留余地。比如,上级要听某项任务完成情况的汇报,有人就以“原则上”、“基本上完成”应对。这样的回答,能进能退。进,可以用来表明本单位正在积极落实上级指示要求,不出现意外的情况下,能够完成任务;退,是如果没有按期保质保量完成任务,领导一问责,就可以用“某种原因”来搪塞,为事后留余地。

  模糊语言和模糊概念在工作中的运用,表现的是卖乖取巧的文字游戏,体现的却是官僚主义作风,既害人又误事。根治“模糊病”的唯一良方,即讲究精确。精确,需要的是本着对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发扬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干给一级看。精准,讲究的是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量化细化的工作指标,奖惩分明的考核体系,环环紧扣,精益求精,一步一个脚印真抓实干。只有这样,才能使“模糊病”在各项工作中断根,才能不折不扣地保证党的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