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名牌”评选当停否?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0日07:50  东方网-文汇报

  万润龙

  日前有消息说,2007年以前公布的中国名牌产品最晚将于2012年9月有效期满,届时企业将不得再继续使用中国名牌产品标志。

  看到这则消息,笔者感到由衷的欣喜。但就在前天下午,《北京晚报》又发布一则消息:国家质检总局对“中国名牌产品”评选将停止的消息予以否认,称这是个别媒体的“误读”,并称质检总局目前并没有确定今后停止使用“中国名牌产品”,相反,正在研究重新启动中国名牌战略。

  笔者无法理解国家质检总局此番“辟谣”的本意。多年前,笔者就在《文汇报》“文汇时评”刊文《质疑“名推委”》,其中引述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张树义等法学家的话——“中国名牌”评选是“不折不扣的政府设租,企业寻租”,今天看来,此番言论仍未过时。

  从2001年开始,质检总局委托“名推委(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每年举办一次“中国名牌产品”评选。2005年,还推出了“中国世界名牌产品”评选。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废止食品安全免检制度的通知》。随后,国家质检总局宣布,不再直接办理与企业和产品有关的名牌评选活动。因此最后一批“中国名牌产品”名单停留在2007年。2008、2009这两年,没有新的“中国名牌”出炉。

  为了使品牌的效益最大化和成本投入的最小化,不少企业热衷于将“创新”热情从生产性活动转向非生产性活动,浙江就曝出过中国名牌评选过程中的行贿受贿。政府部门评定“中国名牌”,事实上是以政府的声誉为上榜的品牌作担保。一旦“中国名牌”出了严重的质量与安全问题,政府的声誉随即受到重创。许多专家学者多年来一直在质疑:政府部门为何要做这样的傻事——一旦评选缺乏公正性,不仅破坏诚信竞争的市场氛围,还要承担政府部门失去公信力的风险。

  尽管质检总局有关人士称“中国名牌的评选机制一定要改变、创新”,但笔者依然怀疑这种改变和创新究竟是否与权力寻租完全脱钩。在对权力监督乏力,企业用非生产途径获取“中国名牌”的通道依然畅通的大环境下,要想“脱胎换骨”,有点难。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