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全国首家“三来一补”企业在深诞生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1日07:09  深圳特区报

  1978年12月,深圳轻工艺进出口支公司等与香港怡高实业公司正式签署合作办厂协议,这是外商在内地签订的首份办厂协议书,标志着深圳首家“三来一补”企业诞生。正是这一纸协议,深圳改革开放的大门由此打开。

  港商“北上”催生“三来一补”

  “三来一补”是指我国企业与国外、港澳地区企业之间进行的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四种经济合作方式的总称。1977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还未正式拉开之时,香港加工工业面临着人工贵且十分紧缺的困境。当时在香港电业有限公司任职的冯志根受命来深圳考察设厂事宜。

  冯志根回忆,当时香港人工(工资)比较贵,每人每天要100元,尽管如此,3000元的月薪也很难找到人。这让很多港厂很为难——订单还要不要接?接了单,没人做怎么办?因此很多港厂在找出路,尤其是希望通过一些途径得到内地允许港资企业过来设厂的信息,如果可以操作,就可以利用内地优势解决港商的困境。

  改革开放的春风为港商带来前所未有的机会,一个“北上发展”的想法在很多港商心里萌生,冯志根就是其中一位。

  选址深圳引发招商引资热潮

  “一开始想到的就是在深圳设厂,因为深圳距离香港最近。”冯志根介绍,1977年年底,他坐着一辆面包车来到深圳,经布吉,再翻过大山,沿着坑坑洼洼的泥路,来到石岩。当时的石岩,仍是一大片农田,但是综合各种因素,冯志根认为在这里设厂可行。经过讨论,公司决定就在石岩上屋大队开设工厂。

  1979年春节一过,上屋电业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香港电业有限公司投资30万元港币,其中四部机器和其他设备等硬件占一半,现金投入占一半。那时的工厂没有厂房,只是从上屋大队办公的两层小楼中腾出约400平方米的二楼作为厂房。招收的25名女员工成了在当地受人羡慕的“高收入人群”。

  上屋电业的老员工习惯性地把当年的香港怡高实业公司叫做“线圈厂”。这是因为1979年春节一过正式开工时,工人们生产的就是加工吹风机发热器中的线圈。跟所有的新生事物一样,一开始“线圈厂”的生产,并不顺利。冯志根从香港带来几名技师,负责对新进厂工人进行培训。女工都没接触过线圈加工,因此在开工的第一个月,成品率是零。而工人们从农民到工人的转变也不彻底——他们一开始并不适应工厂的生产规范,常常有女工抱着孩子来上班,有人家里需要做饭、收割时就跑得不见踪影。而当时的水、电、道路交通、通讯也都制约着企业发展。冯志根带领着第一帮“吃螃蟹”的人一一克服这些困难。

  通过培训,大概半年后,“线圈厂”生产渐入佳境,工人们渐渐熟练了起来,成品率节节上升。而比香港低得多的工资和充足的人力资源让工厂有了巨大的发展空间——那时候,在香港每个工人每个月工资3000多元,而在深圳石岩,熟练工人的月收入才200元左右。由于当时的农民收入普遍很低,大量村民希望得到工作机会,争相到工厂工作,因此人力资源非常充足。而深圳对于“三来一补”企业的优惠、扶持政策也不断地为其壮大输送养料。因此,上屋电业有限公司逐渐壮大。由于起了个好头,随后即出现深圳招商引资的热潮。

  现在,上屋电业有限公司已发展成拥有1800多名员工的大企业。冯志根说,在深圳这片热土上,上屋电业有限公司将在改革开放浪潮中继续发展。

  人物 感言

  原宝安石岩上屋大队民兵营长、团支部书记叶福松:

  经历了“吃螃蟹”过程,很荣幸!

  在改革开放浪潮中,敢于吃第一只螃蟹的是石岩上屋人,而我作为上屋人的一分子,经历了“吃螃蟹”的过程,觉得非常骄傲。从1978年到现在,人生中最黄金的30年赶上了好时代,我感到非常荣幸。

  人生在世,能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就感觉没有白活了。当时我赞成“线圈厂”落户石岩上屋,让“三来一补”加工企业在宝安石岩生根发芽,让村民告别贫穷,过上好日子,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

  专家 评说

  深圳要拥有品牌企业族群

  中央电视台品牌顾问李光斗:

  深圳要拥有品牌企业族群

  对中国企业发展有着深刻认识的李光斗认为,深圳企业应该通过不断转型,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他表示,“三来一补”在深圳发展历史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正是“三来一补”开启了深圳对外开放的大门,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三来一补”是深圳的顶梁柱,其功勋卓著。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展和经济的增长,“三来一补”已经不再是深圳的代名词,深圳要寻求更大的发展,就要有更大的调整和确定更适合的思路。

  李光斗认为,随着人工成本的上升、原材料涨价等因素,许多加工企业遇到了转型困难,微薄的代工模式已成为深圳的鸡肋,及时进行品牌战略与营销创新,实现品牌升级将是深圳品牌永保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如今的时代是品牌竞争的时代,如今的企业只有进行品牌化才能生存。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30年中是粗放型的竞争,未来,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就要靠精致型的品牌化竞争。总体而言,深圳还缺少一个品牌名片,一个地区竞争力的整体提升,需要所有企业品牌的提升,形成地区“品牌族群”,这需要政府制定有序的发展规划,逐步有计划地培育名牌企业群,推出一大批知名品牌去占领市场,与来自世界各国的跨国公司竞争,以此来建设深圳的品牌经济。

  大事 一览

  (1)1987年,深圳出口贸易超过进口贸易,扭转先前连续4年的逆差。当年深圳出口贸易总额比上年增长94.8%,在全国大中城市的出口总额序列中,仅次于上海、天津,排第三位。

  (2)1988年,深圳出口总额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二位。

  (3)1992年开始,深圳进出口贸易总额连年居于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

  (4)1997年1月1日起,深圳对在深外商投资企业和在深外籍人员逐步实行“国民待遇”,适度放开外企产品内销市场和统一有关服务价格标准,为外商创造一个更加宽松公平的环境。

  (5)1999年3月,深圳市政府与微软公司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在深圳举行。全球最大的航空速递公司联邦快递公司1999年11月进驻深圳。

  (6)2002年,深圳共有50家企业出口超过1亿美元,累计出口额达285.9亿美元。

  (7) 2004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50.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5.1%,成为深圳外贸出口的主力军。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