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另类择校”兴起的背后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2日05:36  大众网-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石奇亭本报通讯员 王凤起邹爱武

  在农村中小学办学萎缩的大背景下,菏泽市牡丹区却做到了农村学校生源不流失,被省教育厅评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区”,城乡教育实现了相对均衡发展。

  前不久,陈国栋决定为刚上三年级的儿子陈晨再择一次校。陈国栋今年 34岁,是牡丹区万福办事处农民。三年前,他为了让儿子“ 赢在起跑线上”,费尽心思进了城。但这次不同,他选择的是回农村学校——距城里10公里路的万福中心小学就读。

  在农村,和陈国栋有着同样想法的青年农民不在少数,在他们的意识里,真正优质的教育在城里。于是,农村孩子选择城区校,城区孩子“挤爆”名校便成为一种惯常现象。

  陈国栋告诉记者,儿子现在所在小学有标准化的教学楼、完善的设施、规整的绿地,建得比城里学校还漂亮,更重要的是,城里的好老师也“下乡”来了。“咋不让孩子回来上哩。”

  牡丹区是农业大区,百万人口中农村人口就有 87 万。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国办中小学 227所,在校生 16.4万名,其中农村学生占总数的68.5% 。

  为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该区每年用于学校的建设资金不少于 3000万元,至今已坚持了 3 年,完成农村学校建设项目160 个,建筑面积10 万平方米。仅去年就新建 11座楼房、5处平房,建筑面积达 1.5万平方米。从2008年开始就全面启动了“两热一暖一改”工作,目前已累计投入1400 余万元。首批为近200所农村中小学安装了 3758台空调,为大黄集中心小学、大黄集中学、万福中心小学、吴店中心小学等5 处农村中小学实施了供暖工程,为丁堂小学等两处学校实施了地源热泵工程。

  教育信息化可以缩短城乡学校的距离,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近三年该区用于这方面的资金达 5000余万元,仅去年就投资 2000余万元。目前,全区中小学已装备微机室282个,电子备课室 60 余座,多媒体教室 450间,装机总量达2 万台。农村中小学全部达到开设信息技术课的条件,农村师生可以通过网络共享城市优质教育资源。

  牡丹区教育城乡统筹均衡发展,很重要的一条是链式结构作保证。

  2007年,菏泽城区还是二十一中和二十二中两校称雄,每到小升初时节,升学就成了学生家长社会关系和能力的较量,校长不得不关掉手机外地“避难”。在这种情况下划片招生绝对不可能。

  也就是从那时起,城区强校“ 托管”、城乡学校“ 帮扶”的链式结构将城区的强弱校和城乡中学重新有机组合起来。在城区,通过强校对弱校的托管,由两校称雄变成东(二十二中及东城分校)、西(区实验中学)、南(二十一中及南校区)、北(北城中学)“四足鼎立”。接着,他们又按地域将一个城区学校与几个农村学校划为一个学区,结成帮扶联盟。去年,城区学校下派支教老师达到127人,城区14 所中小学之间双向交流,281名老师参与。今年选派百余名城区老师下乡支教,选拔 50 名农村老师进城锻炼提高。另外,根据农村学校师资缺乏、部分学科开设不全的实际情况,实行教师“走教制”、学生“走班制”。

  “ 择校”很大程度上是“ 择师”。为此,牡丹区将公开招聘的 500 多名教师充实到农村教学一线。“送出去”、“请进来”,一大批教育专家先后来牡丹区进行现场观摩、举办专题讲座。每年暑假举行一次教师业务素质考试,去年实施“名师工程”,评选出首届15名区级名师,组织他们外出学习进修、与新招聘老师结对帮扶、送教下乡。

  以管控“ 学生走向”为目标,稳步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均衡学生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流动。2007 年,区里对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城区小学、初中招生制度改革,小学“划片、就近、免试”,初中取消升学考试,按划定学区招生。2008年起,将高中招生指标的半数分配至初中,去年这一比例扩大到60% 。最终实现高中招生指标全部分配到各初中,保证高中招生的平衡与公正。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