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关注我省戏剧大省建设之一 移植:甘肃戏剧又一条路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2日18:11  兰州晨报

  

关注我省戏剧大省建设之一
《锁麟囊》剧照

  甘肃以戏“逞”强。

  坊间有“陕西的小说,甘肃的戏剧”的说法,几十年来,戏剧一直是我省文化艺术中的优势项目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日前出台的《关于加快甘肃戏剧大省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把戏剧大省建设作为全省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和促进文化发展繁荣的突破口,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这意味着“是到了巩固和夯实甘肃戏剧大省优势地位的时候了”。

  又一次成功

  六月,北京,一项国家级奖项揭晓了——首届全国戏剧文化奖。甘肃省参赛剧目秦腔《锁麟囊》囊括“改编剧目大奖”、“综合演出金奖”等9项大奖,成为这项国家级奖项评选中的获奖“大户”。

  颁奖的那一刻,秦腔苏凤丽版的“薛湘灵”正在后台卸妆,颁奖前的演出刚刚结束。“当荣誉纷沓而至的时候,我没有之前曾无数次设想的那样兴奋,反而非常地平静。”苏凤丽说,如往常的每一次演出一样。

  当京剧《锁麟囊》红遍大江南北的时候,苏凤丽还没有来到这个世界。

  1940年4月,上海,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在上海黄金大戏院首演《锁麟囊》,连演25场观众仍欲罢不能。程砚秋与编剧大家翁偶虹的此次合作成为梨园界的一段佳话。虽然此后由于时局的变迁,《锁麟囊》经历了悲喜沉浮,但最终这出程派艺术的扛鼎之作还是留在了舞台上,在急管繁弦中演绎着一段动人的传奇人生。

  之后的李世济,张火丁……

  到出现秦腔版的“薛湘灵”时,有了“唯一”这样一个定语。“以往我省秦腔界有移植的东西,但是移植程派的(东西),这是唯一一次。”苏凤丽版的薛湘灵成就了这个“唯一”,这也是苏凤丽二十多年秦腔演出中的第一个移植作品。

  还是个小丫头的时候,苏凤丽在平凉老家看到了一场影响她一生的一部电影——秦腔《火焰驹》。长于偏僻之壤的苏凤丽从这部戏剧电影里找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从此在她的脑海里第一次有了“戏”,喜欢上“戏”就是最自然而然的事了。

  考入戏校到成为平凉秦剧团的台柱子再到被选进省秦剧团,几十年来,名气已经不小的苏凤丽演过不少戏,传统的,现代的,这其中传统戏《玉堂春》就是她的招牌戏。现在,在甘肃秦腔界提到《玉堂春》,戏迷们都知道那就是苏凤丽的(戏)。

  不过,苏凤丽觉得现今的这部《锁麟囊》才是一个属于自己的“东西”。“作为一个女人,快到40岁的时候,终于有了一部自己的戏啊!”苏凤丽很是感慨地说。

  巅峰之作

  这个8月,张兰秦将和他的《曹操与杨修》在上海世博会粉墨登场。

  从三年前把京剧《曹操与杨修》移植为秦腔之后,张兰秦的《曹操与杨修》就被视为不仅仅是对兰州秦腔界,也是对整个甘肃秦腔界的一种带动。《曹操与杨修》如今已经成为兰州市文化艺术中,与舞剧《大梦敦煌》齐名的两个金字招牌之一。

  不过,今天的这个“金字招牌”还是无奈之余的移植作品,它的产生却是因为张兰秦这个叫响西北的“花脸王”实实在在没有戏可演,用严森林的话说“就是给他找个戏演”。2005年酝酿搞移植的时候,严森林当时是兰州市秦剧团的团长。

  张兰秦自己也承认“搞这个移植作品,自己实实在在是没有戏可演了”。37年的演出生涯,张兰秦说,演来演去就是历史戏,适合他这个行当的戏,他几乎都演遍了,觉得历史戏“没演头了”的张兰秦似乎进入了艺术表演的“瓶颈”,他需要改变,也在寻求改变。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2004年左右,我第一次尝试把京剧大师袁世海先生的《九龙口》移植为秦腔,结果反响还不错,现在市场上还有这个戏的光碟。”不过,对于张兰秦而言,真正的机会出现在2005年。“2005年9月,在兰州出席西北五省区秦腔艺术节的中国剧协主席、京剧大师尚长荣先生看了我在金城剧院的演出后,表示要收我为徒,就这样,我有幸成为了尚先生‘跨剧种’收的又一名徒弟。”张兰秦说,“在戏曲梨园,师徒关系仅有这样的拜师礼当然是不够的。徒弟要学到老师的真功夫,还应该得到口传心授并学到看家戏。事实上,作为中国剧协的‘掌门人’,尚长荣的代表作就是京剧《曹操与杨修》。当年‘文革’刚结束,尚长荣‘怀着理想、夹着剧本、夜过潼关、秘密潜入上海滩’,才成就了这出京剧名戏。如果成为尚长荣的弟子,却演不了《曹操与杨修》,这个师徒关系就得打问号了。”为此,张兰秦专门到北京向尚长荣先生求教,而把老师的代表作《曹操与杨修》移植为秦腔,更成了他的愿望。

  秦腔《曹操和杨修》不仅仅为张兰秦的艺术演出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也在演出市场上创下一个纪录——“它曾在陕西举行了三场演出,其中两场的收入就达到11万,这个收入全是门票收入,这是我37年来知道的一个最高的演出收入。”张兰秦说。

  “移植是一条路”

  无论是演员还是戏剧家们,都有这样一个共识:移植是戏剧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途径。

  当年负责移植《曹操与杨修》剧本的严森林说,无论哪个剧种,互相的移植、改变,进一步的浓缩加工都是促进和传承一个剧种艺术生命的主要途径。“戏剧历史上,移植的例子数不胜数,田汉的《白蛇传》从京剧、秦腔到豫剧各个剧种都有,这种移植本身既发展了原来剧种的长处,延伸了本剧种的特点,更是借鉴了其他剧种的优势。近年来,我省戏剧移植作品呈现繁荣状态,应该说把已经成熟的经典剧目进行移植,实质上就是对本剧种的一种推动和一种张扬,秦腔《曹操与杨修》乃至京剧《丝路花雨》都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的。”严森林说。

  在省秦剧团团长、省剧协副主席王建平看来,移植《锁麟囊》是他们从“老戏老演、老演老戏”的路子中趟出的一条路。尤其是已经举行的40多场的演出都是挣了钱的,而这是以往的演出都不能比的。

  “有观众真正自掏腰包看戏,才是对我们演员实实在在的一种宽慰。”观众自掏腰包观看秦腔《锁麟囊》的场面,让王建平觉得是一种久违了的感觉。

  移植程派经典《锁麟囊》能取得如此的成绩,王建平表示,首先是移植的这个本子本身就是传承了四十多年的经典剧本,还有就是他们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结合地方戏的特点进行了突破和再加工。“京剧《锁麟囊》整部戏要三个多小时,在艺术进入剧院的今天,已经不适宜,为此,我们在借鉴了现代的灯光电服饰以及歌剧、影视手法的同时,结合秦腔的特点进行了突破,突出了‘戏’,突出‘角’,因为戏就是看‘角’的,看‘戏’的,不是看其他的东西的。”

  省剧协主席王正强也认为,《锁麟囊》、《曹操与杨修》和几十年前轰动全国的陇剧《枫洛池》的成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即移植本身就是一种对地方剧种的创新改革。“当年轰动全国的陇剧《枫洛池》同样也是个移植剧——改编自陇东皮影曲调,而它们之所以能成为移植剧目中的成功典范,最主要的在于它们的结合本剧种的再创作和再加工以及演员的实力。”

  王正强说,秦腔自诞生以来到今天,好多好剧本都遗失了,也有好些剧本被京剧等其他剧种进行移植,所以,一直以来移植就是戏剧发展的一个形式,只是今天我们在运用这个形式的时候,多的时候是失败的。

  他讲了一个在秦腔界传得很广的笑话,说一个秦腔剧团移植了一部新戏,为此团长特意邀来四周农民戏迷免费看,演出结束后,团长选来几个戏迷代表就这个戏征询他们的意见,其中一戏迷发言说:“戏,好是好,就是里面只有一句秦腔。”

  “新政”的力量

  “从所占全国戏剧的份额和影响力来看,甘肃是可称之为‘戏剧大省’的。”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杨建仁说。

  而如今,由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甘肃戏剧大省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如同一个杠杆要开始撬动“甘肃戏剧”这个有些沉寂的“大盘”了。

  在《关于加快甘肃戏剧大省建设的若干意见》里,我省明确,从2010年起,我省每年设立专项资金600万元,列入财政预算,主要用于剧本的创作和收购、精品剧目的创排补贴、获得国家级大奖的奖励以及优秀戏剧人才的培养。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精品戏剧奖励制度、戏剧产品的营销机制也将应运而生。

  “有目标,有发展计划,这一扶持戏剧发展的全国第一份政策性文件下发后,给正处在快速发展的甘肃戏剧事业有力的支持。”杨建仁说,“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在戏剧领域处于全国领先之列,实为不易,这一优势地位历经几十年没有改变、没有失去,更是不易。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甘肃的戏剧优势地位还比较脆弱,投入不足,人才短缺,大部分院团体制机制没有转换,市场开拓能力不强。这种状况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还不相适应。”

  所以,这是一个客观现实——甘肃戏剧大省的优势地位是薄弱的,它急需巩固和夯实。

  现实

  张兰秦说他准备今年就退休,如今身份是兰州大剧院艺术决策委员会委员的他,主要负责大剧院演员的艺术表演,从移植《曹操与杨修》之后,用他的话来说自己的演出是“一派死寂”。当然,这期间也有本子供他选择演出,但都是外省提供的本子,因为质量的原因,他都拒绝了。

  “有一个《秦始皇》的本子我看了,还凑合,如果能找到真正的戏剧编剧好好地改动一下,也是个非常好的新剧本,只是在我们省几乎找不到这样的好编剧了,所以只能放弃。”张兰秦说,放弃这个剧本自己内心是非常遗憾的。

  和张兰秦一样,苏凤丽一直以来也在找“本子”,“可是好本子太少了,几乎没有,全省都找不上几个搞剧本创作的人,哪里能找到本子?”苏凤丽说,移植京剧《锁麟囊》从某种角度而言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严森林曾经也是戏剧编剧,他说,上世纪八十年代,省上专业写剧本的就有八十多人,有些剧团里一般都有一个由3—5个编辑组成的编辑组,现在,早已没有这样的庞大队伍了,“真正写剧本的可谓是寥寥无几,有些团几乎就没有写剧本的,写剧本太难,加之收入少,没有人愿意再吃这样的苦了。这一切导致了现在我们甘肃戏剧原创的土壤十分贫瘠。”

  马上,苏凤丽要和她的《锁麟囊》去西安参加秦腔艺术节了,相比于苏凤丽的好运气,张兰秦多少有些失落,他说,前一段时间,严森林给他发了个一句话的短信:“有戏吗?什么戏?”张兰秦说,这明明是在问他西安秦腔艺术节上会有他的戏吗?“我就回复了一个字——‘唉’!”张兰秦说,片刻后,严森林也回复了同样一个“唉”!

  ■本报记者 雷媛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