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首部本土拍摄纪录片诞生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3日04:06  大洋网-广州日报

  

首部本土拍摄纪录片诞生
《常平站》MV的镜头全部取景于常平。
首部本土拍摄纪录片诞生
《常平站》MV的镜头全部取景于常平。
首部本土拍摄纪录片诞生
《常平站》MV的镜头全部取景于常平。
首部本土拍摄纪录片诞生
《寻子》片长: 40分钟 导演/摄像/剪辑: 穆肃

  记录安徽老人寻找失踪6年儿子的《寻子》月底小型公映 将冲击今年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奖项

  安徽老人徐金友来到东莞寻找他失踪了6年的儿子——32岁的徐泽荣大学毕业之后来南方工作,从此下落不明。

  经过一两个月的寻觅,徐金友终于找到了儿子。儿子说出自己“失踪”的原因,由于对这个变化的时代感到迷茫,从而宁可在网络虚拟世界里麻醉自我,也不愿面向现实。

  见到父亲之后,徐泽荣决定回到老家,本本分分的种地,过上“父亲式”的生活。

  本报讯 (记者潘彧)东莞终于有了首部本土拍摄的纪录片。昨日,记者得知,真实记录安徽老人徐金友前来东莞寻找失踪6年的儿子的纪录片《寻子》已经拍摄剪辑完毕,将在本月月底小规模展映。据该片的拍摄者,东莞作家穆肃介绍,这部纪录片旨在关注东莞这座移民城市中,“外来者”的身份认同迷失和城市化进程中的矛盾和疼痛。

  同时,穆肃的另一部反映东莞城市生活的纪录片《纹身》也进入了后期制作阶段,将在月底同步展映。据作者透露,这两部纪录片接下来有望冲击今年的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奖项。

  缘起:

  街边偶遇寻子老人

  2006年,在东莞生活数十年的媒体人、作家穆肃创办了东莞的首个观影组织,同时,他开始有涉足纪录片的构想。

  东莞是座移民城市,穆肃本身也是一位新莞人。他在这里亲历了许多外来者的悲欢离合,其中一些人来到东莞后“下落不明”,并使“寻人”成为折射移民现象的社会热点,并经常有相关的新闻见诸报端。在穆肃的计划中,他将全程跟踪几个“寻人”的家庭,于是,从2008年开始,他给无数个进行悬赏寻人者打过电话,想介入到他们的寻人过程之中,但都因为种种原因而搁浅。

  《寻子》这部纪录片真正的主角出现得却非常偶然。“我是去年4月在莞城博厦桥附近吃饭时偶然遇到这位老人的。”穆肃介绍,当时老人徐金友身着陈旧的蓝色布外套,一双解放鞋,脸色非常疲惫。他的前胸和后背分别挂着两个大牌子,上面写着寻找自己的儿子,并有联系方式。

  穆肃将老人请到家里,在聊天的过程中了解到,他的儿子徐泽荣2003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2004年到东莞工作,创业失败后曾经给家里打过一个电话,然后就下落不明,已经6年没有回过家了。老人介绍,徐泽荣是家里唯一的儿子。徐金友和老伴在家乡以种稻谷棉花为生,只有在谈及儿子的能干时才露出一丝笑容。取得了老人的信任之后,穆肃开始跟拍老人寻子历程。

  拍摄:

  连续跟拍35天

  为了寻找儿子,徐金友老人在东莞的大街小巷都贴了寻人启事,有一份寻人启事恰好贴到了儿子的前房东门口。几日之后,前房东给老人电话,告诉他,他的儿子还在莞城游荡,白天以捡垃圾为生,经常出没于网吧。于是,徐金友开始白天在莞城街头寻找,晚上进入莞城网吧“蹲点”。穆肃也每天跟着老人,拍摄他寻子的点点滴滴。

  “这个老人从来没有出过安徽宿松县城,为了寻找儿子,他长期住在博厦桥附近的荣昌旅馆,每晚15元。环境简陋,床很窄,不到一米,他和女婿轮着睡,轮流出去找人。”穆肃全程见证了寻人的艰辛。

  “我连续跟踪拍摄了35天,最多时候是去年“五一”期间,每天都是从早到晚跟拍,最迟拍到凌晨3时30分才回家。”说起拍摄的过程,穆肃认为最为遗憾的是没能拍到父子初见的瞬间。

  他告诉记者,前一天晚上跟拍到凌晨3时,疲惫地回去睡觉,第二天中午就接到了徐金友老人的电话,说找到了儿子。

  导演:

  兼顾拍摄剪辑工作

  说到自己拍摄剪辑的全过程,穆肃非常感慨。他表示,徐泽荣不再是一个“个体”,在他背后,还有许多像他这样的边缘人。东莞作为一个移民城市,浓缩了城市化进程中许多矛盾与疼痛,但这被城市发展的辉煌所遮蔽。

  现在,《寻子》已经完全剪辑完毕,这部40分钟的纪录片全部靠穆肃一个人导演、拍摄、剪辑,前后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

  十年前,来自广州的记者周浩频繁往返穗莞两地,深入打工者群居的厚街镇,通过聚焦“4423”号出租屋里一群外来打工者的喜怒哀乐,拍摄出第一部关于东莞的民间纪录片《厚街》,那是东莞的第一部纪录片,但是并非本土出产。

  而《寻子》是本土拍摄的第一部属于东莞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将和正在剪辑的另一部纪录片《纹身》一起,于7月31日下午在莞城图书馆多功能报告厅进行小范围展映。

  花絮:感于少年往事定位“寻人”题材

  “我也曾经上过寻人启事。”穆肃表示,之所以选择从“寻人”的题材入手,选择拍摄纪录片,他的少年往事似乎已经埋下了伏笔。

  他坦言,14岁时因为年少叛逆,从河南农村老家离家出走,来到他心目中的“大城市”郑州。当时,父母前去郑州找他,张贴了一些寻人启事。但是,由于城市太大,他并没能看到那些寻人启事。最后,由于“弹尽粮绝”,他自己主动回家。

  三名本地仔拍《常平站》

  网友评价“很东莞” 另外三首本土歌正在创作中MV

  本报讯 (记者董哲 通讯员李海霞摄影报道)“2蚊羊肉串,走过火车站,客运站,三轮车,摩托车通街都爆棚……”三名东莞本地后生仔(常平的招炜杰、周满棠,谢岗的赵育文)费时两月、花费数千元拍摄了MV《常平站》。

  在这部MV中,三人仿效广州歌手“东山少爷”,采用Rap(说唱乐)的形式,把常平步行街、中元街、环城路、百花街等经典的新老街道和火车站、铁路公园、汽车站等处一并呈现。

  《常平站》一放到东莞阳光网莞事论坛,就引起了网友热议,认为它“很东莞”。三个后生仔说,此举是为了“让人了解真正的、纯净的本土文化”,他们还计划拍摄更多反映本土文化的电影和MV。

  招炜杰是常平公安分局治安巡逻大队一名普通的电脑员,玩乐队已有8年,去年与朋友赵育文及周满棠组建了创作团队“莞家”。招炜杰任队长,兼作曲,赵育文主唱,周满棠填词。

  “走过中元街(繁华的地点,还是没有变)步入大钟楼(现在又几点,我却已经成年)”这是《常平站》的歌词。招炜杰说,他从小在常平长大,中元街、东兴路、百花街都是小时候曾经走过玩过的地方。“荔香楼、13层高的雄狮大酒店……常平有着太多可以‘炫耀’的历史。常平外地人比本地人多,但很多外地人不了解常平。”

  拍摄费时一个月,后期制作费时一个月。招炜杰的妻子、同事的女儿、黄水职中的学生、琴行的学员等都成了群众演员。拍摄与剪辑由两名朋友完成。拍摄过程共花费了三四千元,一名本地奶茶店的老板支持了一千元,其余费用都是三人自掏腰包。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